首页 > 新闻 > 融媒 > 国企快报

天山作证:独库高速上的匠心与坚守——中交公规院工程师征服雪域天堑纪实

时间:2025-05-28 浏览:

天山之巅,雪线蜿蜒。独库公路,这条纵贯新疆南北的“天路”,以峡谷为脉、冰川为骨,串联起南北疆的经济与文化命脉。每年长达8个月的冰雪封锁,让这条“最美公路”的升级工程——G3033奎屯-独山子-库车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简称“独库高速”)的勘察设计,成为中交公规院工程师与自然的终极博弈。高寒、高海拔、高纬度、高地震烈度叠加高度复杂地质,这条“四高”公路的每一公里,都镌刻着技术与勇气的烙印。

从2017年工可阶段首次挺进南天山无人区,到2024年施工图设计中标后鏖战北天山无人区,中交公规院的工程师们用8年时光,在雪山与激流间书写“天堑变通途”的传奇。420公里设计研究里程,75公里无人区,160多公里险峻路段需反复勘验。这里没有信号塔,只有北斗卫星指引方向;没有柏油路,只有马蹄与登山杖的印记。但正是这群“雪山行者”,用数据与图纸架起了南北疆的希望之桥。

【无人区: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踏入奎屯河谷的那一刻,雪山压顶、冰河咆哮,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敬畏自然’。”独库项目总负责人公维强的回忆里,藏着无人区的凛冽与壮美。他的团队每日清晨带着干粮进入无人山区开始一天的工作,午餐是就着寒风咽下的硬馕。外业过程中也曾掉入冰冷的河中,也曾被激流卷走眼镜,但与艰苦的环境相比,更严峻的挑战就是安全风险。项目组制定了完备的应急预案,准备了充足的应急物资,每天在无人区工作时,定时用卫星电话向外部项目驻地报平安。

2020年9月,首日外业,团队在傍晚抵达宿营地。向导的警告与远处狼嚎交织,众人迅速搭建帐篷,烧水煮面。沸腾的水泡被戏称为“北天山牌牛奶”,喝下时舌尖发麻,却成了寒夜唯一的慰藉。无人区经常用雨夹雪“招待”外业团队,能见度只有至几米,帐篷外风声如千军万马,低温让帐篷渗水结冰,塑料布防潮也无济于事,大家蜷缩在睡袋中颤抖,半梦半醒间捱到晨光初现,模糊的太阳轮廓终于划破云层。

团队顶风雪翻越海拔3200米的雪线,日均徒步15公里,用冻僵的手指记录下每一处冻土与滑坡体的参数。“脚踩冰河时,寒气刺骨,但数据就是我们的‘破冰斧’。”外业日志里写道。

路基路面分项设计师张耀元回忆:“七天不刷牙、不洗脸,身上弥漫着‘马味’很快替代了初次进入无人区的兴奋感。馕饼冻得像石头,我们边啃边开玩笑说这是‘天山压缩饼干’。”“一定要给大家鼓劲儿,把团队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保证顺利完成此次外业任务!”作为有经验的“老工程师”项目副负责人谭智勇心里一直默念。

【技术破壁:地质簿上的生死较量】

独库高速的勘察设计,是与大地博弈的棋局。岩土地质勘察团队根据勘察成果,发现某桥位横跨活动断层,连夜与设计组分析研究,为保证工程安全,推翻原方案,改为路基通过。“大自然不会妥协,但技术可以迂回。每一处方案调整,都是对大自然的回应。”。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师齐宏伟作为无人区外业年龄最大的队员总结道。在雪域高原每天他靠药物和信念坚持在项目踏勘一线,用他宝贵的项目经验和乐观的态度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

施工图阶段最复杂的互通——乌苏南互通,此地发育泥石流1处,危岩崩塌8处,岩堆(溜砂坡)7处,强震区等,初设方案因地形陡峭、危岩大面积分布被推翻。团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正射影像、三维倾斜摄影,对每一处危岩裂缝进行厘米级高精度建模,最终将线位优化为“S”形展线,减少深挖方量30%,危岩处理成本降低45%。“这就像在悬崖上绣花,错一针就是万丈深渊。”项目负责人公维强说。

地勘测量专职安全员张敬超针对无人区风险特点,编制了10项安全预案,为无人区内工作的124名人员、24台勘察设备编织了牢密可靠的安全网。“无人区的星光照亮前路,天山的白雪洗涤心灵,让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强了,有足够的勇气迎接未来人生中的任何挑战。”他说。

在奎屯河谷的施工图攻坚中,团队面临“老虎口”地段的终极考验:60公里往返踏勘,7天6夜顶风冒雪,8人小组用体温融化冻住的测绘仪,用冰镐凿出数据基准点。“这里的地质像一本无字天书,但我们得一个字一个字‘译’出来。”谭智勇举着手电筒,在帐篷里核对图纸的身影,被镜头定格为“深夜的星光”。

【团队之光:冰原上的温度】

无人区的残酷,反衬出人性的温度。地勘专职安全员张敬超永远记得那个大雪之夜,他与地勘负责人刘鑫蜷缩在帐篷里,就着冷水啃冷馒头,逐项核对安全检查结果。“清汤寡水的米饭汤,因团队互助变得格外香甜。”

某次外业,桥涵分项负责人张涛在过河时遭遇险情。马匹因体力不支滑倒,他被激流冲出百米,呛水后挣扎上岸。“全身湿透,膝盖冻到失去知觉,强哥(项目负责人公维强)立刻决定回营,向导别克把棉衣脱给我,自己只剩单衣。”张涛回忆。团队紧急生火取暖,烘干衣物、装备,两小时后继续踏勘。“落水后心中的信念反而更坚定——这条路必须建成,才对得起这份拼命。”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公维强不仅是技术决策者,更是团队的精神支柱。2020年-2024年,项目负责人公维强先后16次带队进无人区踏勘,从没有路只能骑马,到现在便道通车,足迹遍布南北天山无人区。他坚持每日带头冲锋,曾连续三天仅睡4小时。一次遭遇暴风雪,他亲自攀爬冰壁确认线位,手指冻伤仍紧握图纸:“数据错一毫,工程毁百里。”他的笔记本扉页写着一行字——“山河为证,使命必达”。

【致后来者:雪山与匠心的传承】

“在新疆筑路,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项目副负责人张刚刚的回忆里,藏着独库项目最艰险的一战。铁力买提达坂,蒙古语意为“难以逾越之地”,海拔近4000米,昼夜温差达30℃,连当地向导也难寻翻山路线。外业小队徒步70公里穿越此地,关节疼痛时靠止痛药支撑,全程失联7天。“翻越那一刻,我感受到天山之大,人之渺小,但正是这种渺小,逼出了人的极限。”

项目主管总工林国涛则更关注心理建设:对于从未涉足无人区工作的年轻人而言,那里的神秘与新奇无疑充满了吸引力。拥有一颗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进取之心,是年轻人最为珍贵的品质。但是,“孤独感会像雪崩一样压垮人,要学会与山川对话。”他建议新人带一本纸质书进山,“孤独时,知识就是你最可依赖的朋友。”

“年轻人总问无人区浪不浪漫?我说,浪漫的是星空,残酷的是生存。”张敬超对新人的告诫里带着沧桑。他列出一串“保命清单”:登山鞋要防滑防水、卫星电话每日一检、野外急救包必须随身携带……“在这里,装备不是累赘,是第二次生命。”

新员工王广玺首次参与互通设计,从初设到施工图,他推翻方案多次,凭借着多次细致的实地踏勘,在陡山峭壁上精准选点,既保障了路线顺畅又符合设计规范,最终完成两个单喇叭互通。“独库是熔炉,逼着我从图纸走进现实。”他展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初入无人区时面色白净,归来后脸庞黝黑,眼神却坚毅如铁。

在便道通车后,首辆勘探车碾过无人区线位时,维吾尔族司机突然停车,捧出囊坑里带来的烤包子:“给修天路的人垫肚子!”夕阳将雪峰染成金红色,工程师们望着远方,年轻的桥涵勘察设计师李如涛仿佛看见未来的车灯长龙刺破亘古黑暗——他坚信在不远的将来,雪域天山上树立起的每一个桥墩,都是点亮文明的灯盏。

8年风雪兼程,独库高速已进入施工图收官阶段。中交公规院的工程师们仍在续写“天山神话”——他们用冻伤的手绘制蓝图,用结冰的笔计算参数,用青春丈量这条“不可能之路”。

当问及“为何坚持?”,公规院人的回答朴素而有力:“因为山在那里,路在那里,使命也在那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