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城投航道建设、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大芦线东延伸航道整治工程3标段完成内引航道桩基工程。项目团队抢抓施工“黄金期”,在74天内完成近900根灌注桩,和715根预应力U型混凝土板桩的施打任务。
大芦线东延伸航道是长三角地区首条在滩涂区域人工形成的河海直达高等级航道,西起大芦线二期终点清运河,沿大治河一路往东,至长江口南槽南支航道,全长约19公里。
3标段主体工程为航运枢纽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双线出海船闸1座、节制闸1座及防咸泵站1座。航运枢纽北侧预留排涝泵站和5000吨级出海船闸空间,远期将形成“三线船闸+节制闸+排涝泵站”的格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大水上枢纽工程,将可满足1000吨级集装箱船舶双向通行需求,打通河海直达的关口。
灌注桩施工是船闸内引航道基础工程的核心环节。由于施工现场位于河海交汇的滩涂地区,柔软的地基和泥泞的场地给桩基施工带来极大挑战。为此,项目团队通过滩涂清表和铺设砂被的方式整理出施工工作面,待其排水固结后,在车辆和机械设备通行便道上回填石材,进行路基填充,成功将滩涂软弱地基改造成为满足灌注桩和结构施工的复合地基。同时,作业人员对场地进行降排水处理,通过设置排水沟和排水井,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减少地基的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在桩基施工中,项目团队针对灌注桩质量关键工序,严格控制桩位偏差、桩底标高、清孔质量及沉渣厚度,严格钢筋笼加工及现场对接焊接质量验收,逐一检查每车混凝土塌落度及拌合质量,保障混凝土连续灌注并预留超灌量。当前,已完成检测的首批钻孔灌注桩一类桩比例高达99%。
内引航道桩基施工的顺利完成,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的启动打响“发令枪”,也为枢纽围堰西侧稳定及围堰内的降排水加上“保险阀”,更进一步释放设备、班组资源配置,盘活全项目生产大局。
项目建成后,内河集装箱船舶无需绕行,通过大芦线航道即可入海,单程缩短航程约70公里,真正实现“河海直达”。河海直达运输航线的完善和升级,将有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水平,对推动长三角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