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吉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8万立方“水下宫殿”:重新定义海洋养殖空间
“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与一般的渔船不同的是,“湾区伶仃”号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是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的重要来源。
硬核科技傍身:台风频发区的“养殖堡垒”
高强钢“骨骼”:可抵御12级台风
“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将奔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处开展养殖作业,而该区域台风频发,海面风浪大,雨水天数多,养殖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秉持“安全为先,质量立业”的理念,选用了重量更轻、质量更优的高强钢作为建造主材料,为“湾区伶仃”号打造了一副“强壮骨骼”,保障12级台风内的养殖安全。
万物皆有两面性,高强钢板强度大,同时对焊接的要求极高,且“湾区伶仃”号结构复杂,弧形区域多、弧度转折大,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处理。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总经理黄红宇介绍:“高强钢板塑形调节很不可控,易损害钢材性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因此在建造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结构的变形量,减少火工矫形作业,项目技术团队通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材料的变形规律,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措施,把结构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保证了船舶的整体强度。”
分段反造法:提质增效见创新
2024年3月,“湾区伶仃”号项目经理万伟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连续4个月的雨季而发愁,雨天将严重影响焊接、拼装等工作,进而延误工期。
为确保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更多工作,鉴于船舶主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其涉及的大量高空作业,对装配精度和焊接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中交四航局项目建设团队凭借其丰富的船舶建造经验,并结合现场条件,决定采用传统的“分段反造法”来应对大部分船舶分段的建造。通过将复杂的船体划分为10个环形总段,每个总段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小分段,从而将“大难题”分解为“小难点”。同时,通过将“头大身小”的小分段倒置施工,将传统的仰焊作业转变为俯焊,实现了将85%的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施工,这不仅确保了作业的安全性,还提高了30%的建造效率。
新能源驱动:让海风成为动力源
中交四航局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道:“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大大减少碳排放量。”为响应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和“双碳”目标的要求,“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一双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助力她自由遨游于湾区海洋。
智慧中枢:打造智能化海上渔场
“湾区伶仃”号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为养殖人员提供参考。在“游弋”模式下,“湾区伶仃”号能够依据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情况,通过驱动螺旋桨运转,灵活调整航速、航向,精准找到适合养殖鱼群生长的水域。“湾区伶仃”号还在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湾区伶仃”号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鱼群安全质优。
“渔旅”融合:海上粮仓变成“诗和远方”
静态养殖期间,“湾区伶仃”号还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海上休闲王国,为游客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服务。坐在宽敞的甲板上,听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夜幕降临时,繁星点点,枕着海浪声入眠,感受深蓝海洋的温柔怀抱,新奇的体验,让平凡打工人也能拥有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经略海洋,挺进深蓝。下一步,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将坚持高标准冲刺工船后续舾装任务,深入探索和践行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新路径,为大湾区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