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人情世故大揭秘:送礼和社交的底层逻辑
-
当怒火在胸腔里横冲直撞时,我们总习惯责怪外界的不公。但撕开愤怒的外衣,暴露出的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与认知的局限。“很多时候的生气不是因为真的激怒,而是因为失望或者担心。“此刻的愤怒,实则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n1、认知的盲区:困住你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解读\n我们常误以为愤怒源于他人的冒犯,却忽视了思维框架的缺陷。\n2、需求的呐喊:愤怒是未被倾听的内心诉求。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是未被满足需求的信号。\n3、《非暴力沟通》开启的智慧:每一次愤怒都是认知跃迁的契机。
你以为你看到了一个人真实的样子,其实你只看到了一个切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特定状态下的产物,它只是一个“切面”,而不是完整的“全息影像”。人性复杂,不要用简单的标签去概括一个人,别急着下结论,而要学会用“多维度”去理解世界。#心理学#识人\n#人际关系#人性#社会心理学 #洞察力 #读心术 #个人成长#精准识人#心理
最近,“讨坏型人格”火了。\n和“讨好型人格”相反,这类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请求,不会过度委屈自己去成全他人。\n“讨坏型人格”的口头禅是:“我不想”“不可以”“不需要”“我没时间”“不要打扰我”等等。\n总而言之,相较于一味“讨好他人”,他们更擅长“宠爱自己”,因此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羡慕和学习。\n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知道疾病是如何悄悄找上你的吗?这期播客将通过儒家、道家、佛家、黄帝内经、脑科学等多视角,探讨情绪、生活习惯和环境对健康的深层影响。为何有些人总是生病?医生的解释往往只触及表层,而真正的原因在于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惯破坏了身体的平衡。通过觉知力和自律,调整生活方式,保持环境整洁,才能真正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健康的底层逻辑。\n00:02:02:负面情绪与终极病因:探索大脑思维情绪习惯的深层原因\n00:04:03:打破不良情绪惯性,找回内心秩序——终极病因的解密与修行之道\n00:06:08:
Hi, 我已经开始发布充电专属视频,下一期专属视频的主题为:【普通人逆袭的最大依仗,做好「 控制情绪」】敬请期待!\n\n【为什么开充电】:\n1. 有些内容能做不方便说,只适宜小范围传播,所以设置一个门槛,保护频道;\n2. 充电是对彼此的认可,我收到打赏可以做好服务交接,粉丝朋友可以收到最有操作性的“术”;\n【充电福利】\n1. 进入社群,寻找志同道合的人;\n2. 每月提问,可以互相查看,彼此学习。\n【充电是否影响视频更新】\n充电视频尽量做到每周一个,不影响普通视频更新。因为做视频是兼职,根据学业我保证至少每周
10招完美沟通术,聊天不冷場
为什么一定要向上社交?
破窗效应-明明为他人着想,却个个都轻视你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如何与无法沟通的人相处?
人际关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