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空间
不仅是美化市容的“调色板”
更是改善生态环境
为市民提供休闲社交场所的重要载体
然而
近期多位市民向“新民帮侬忙”
反映城市绿色空间让他们“遭遇尴尬”
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的公共绿地设置栏杆
妨碍了无障碍通行
有的绿化带长期失管
杂草丛生沦为“野地”
还有的绿化带位置“尴尬”
阻断了通行之路
……
对此
新民晚报记者展开调查测评
现场调研
案例1:延安西路天山路
绿地栏杆设障 无障碍通行难
市民王老伯告诉记者,位于延安西路天山路的延天绿地是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大家常在此散步、聊天。但近期,这片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均安装了隔离栏,原本很方便进出的地方变得障碍重重,给市民尤其是特殊人群的通行带来极大不便。
王老伯称自己每天早上都会到延天绿地锻炼。上个月,他发现绿地的4个进出口都竖起了隔离栏,人员进出受限。“尤其是残障人士和推着婴儿车的市民,栏杆一拦,车子根本进不去。”
王老伯多次目睹推着轮椅车或婴儿车的市民被挡在门外,且公共厕所门口的隔离栏,让正常人通行都需从栏杆间隙缓慢穿过,残障人士如厕更是难上加难。
竖起了隔离栏,人员进出受限
记者实地探访看到,延天绿地位于中山西路、天山路、延安西路的三角地带,绿地内不仅有草地、绿植和树木,还配备了篮球场、跑道、健身器械等设施,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健身。
然而,绿地的几个主要出入口均装有三道呈“品”字形分布的铁栏杆,行人需从栏杆中间空隙穿过,非机动车、婴儿车和轮椅车则无法通行。在延安西路的进出口,隔离栏后就是公共厕所,此处人流量大,残障人士如厕时,需先在隔离栏前下车,随行人员再将轮椅折叠带过栏杆,过程十分繁琐。但除非残障人士与他人结伴而行,现场并没有工作人员帮助他们通过隔离栏。
“设立栏杆可能是为了防止非机动车进入,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无障碍通行。”王老伯说,而且栏杆设立后,不文明行为反而增多,部分市民为图方便从草坪进出,导致草坪遭到破坏。
为何会在公共绿地出入口设置栏杆?记者就此事采访了长宁区市容绿化管理部门。该部门回应,设置栏杆主要是因不少市民将非机动车开进绿地,造成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还引发聚众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设置时未充分考虑无障碍通行问题。下一步,将拆除栏杆,并会同街道、交管等部门,在绿地周边合理规划停车位,解决人车混行问题,同时加强管理与引导。截至记者发稿时,延天绿地的栏杆已全部拆除。
案例2:四平路大连路
绿化带成荒地 脏乱差无人管
杨浦区四平路大连路附近的多位居民向记者反映,四平路人行跑道一侧的绿化带长期无人管理,如今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沦为“荒地”。
四平路沿线绿化带荒芜
据居民回忆,大约3年前,四平路靠近大连路两侧的绿化带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中间的人行跑道宽敞整洁,是居民饭后跑步健身的好去处。但随着四平路东侧围起施工工地,这一侧的绿化带逐渐失管,环境日益恶化。随着气温升高,垃圾散发难闻气味,蚊虫滋生,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记者从四平路地铁站2号口出来,在四平路大连路路口,一眼就看到了一片大草坪,草坪内杂草丛生,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蚊虫乱飞,环境相当糟糕。沿着四平路由南往北前行,就看到了施工围墙,围墙大门上写着“施工工地,不得进入”,沿着围墙分布有一条长条形的绿化带,上面还覆盖了一层施工防尘绿网,而绿网已经破烂不堪,起不到任何防尘的作用。绿化带内也是脏乱不堪,不仅野草肆意生长,而且塑料瓶、饭盒、玻璃碴等垃圾随处可见,相当“辣眼睛”。此外,绿化带旁供行人休息的石椅断裂,木质长椅破败,周边垃圾散落,根本无法使用。
绿化带环境脏乱差
为此,市民们急切呼吁,相关部门将这片绿化带纳入日常管理,恢复其往日整洁美观的面貌,还绿于民。
案例3:宝安公路宝荻路
路中央隔离带 居民回家绕行
宝山区青秀城小区的张先生向记者讲述,家门口的宝安公路宝荻路路口,路中央设置了绿化隔离带,仅有行人能够通行,车辆无法通过,导致附近几个小区业主驾车出行之路受到影响,只能选择绕行。
张先生说,宝安公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宝荻路则是南北走向,小区的出入口位于宝荻路上,自己每天开车到市区通勤,但是在回来的时候就面临尴尬。“明明到了宝荻路左转就到家了,但因为路口设置了绿化隔离带,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只能绕路回家。”
张先生表示,面临尴尬的不仅仅是青秀城小区,宝安公路北面的上城院子、金地天地云墅等数个小区都有同样的问题。因为路口的隔离带不打开,这些小区业主回家时,要么选择继续往东开,从前面的潘泾路掉头回来;要么选择在电台路提前左转,再绕一圈回到宝荻路,但单台路上有一所学校,上下班高峰时特别堵,业主们也不愿意从这条路走。
记者在宝安公路宝荻路路口看到,宝安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隔离带,将宝荻路截断。不过在两侧位置,绿化带均打开了一道口子,设置了斑马线,行人可通过斑马线实现南北向穿行。在宝安公路的两侧路口,均安装了红绿灯,限速60。因为道路中间绿化隔离带的存在,无论从宝荻路开到宝安公路,或是宝安公路开到宝荻路,均无法左转,只能右转。而与宝荻路平行的潘泾路和电台路,与宝安公路相交的路口均未设置中央隔离带,驾车均可左转通行。
宝安公路宝荻路路口仅行人能够通行
“宝安公路宝荻路路口的中央隔离带为什么不能打开?”采访中,不少居民提出,现在宝荻路两侧的住宅区越来越多,打开这条隔离带除了让回家之路更通畅,也能提高通行效率。对此,相关部门回复称,根据最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宝安公路作为二级公路,主干线平面交叉口最小间距不应小于500米。在宝荻路东侧400米有潘泾路宝安公路交叉口,如果再把宝荻路改造成十字交叉口,将影响宝安公路主线的通行效率,故对宝安公路宝荻路中分带暂时不打通。
对此理由,居民并不认可,并列出两点事实反驳。一是西面的电台路和教育路同样间距不到500米,但两个路口的中分带均处于打开状态;二是宝安公路宝荻路路口已经设置了红绿灯,车辆到路口还是要根据信号灯停车等待的,依然会影响宝安公路主线的通行效率。居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性化调整,方便居民的出行之路。
建言
公示信息加强公众监督
公共绿地及绿化带等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生态功能、休闲娱乐和社区互动等多重角色。
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少绿色空间因为权属不明、责任划分不清、信息共享不足等种种原因,往往陷入“无人管”的尴尬。比如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大华公园城市逸翠华庭小区门口的一片绿地,由于开发商未能按规定移交给属地政府,造成绿地长期失管沦为了“野地”;还有四平路1028弄小区外的公共通道绿化带,因为既不属于小区管辖,又未纳入市容绿化管理范围之内,导致绿化带内树木未经任何手续,就莫名遭到砍伐。
市民建议,对于现有各类绿色空间,应该在醒目处进行公示,标示相关配套设施的权属、名称、功能、类型、开放时间等信息,出现问题能找到责任方。同时,积极调动相关权利主体、周边居民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搭建政府、开发建设单位和周边业主的沟通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明确责任多方协调配合
各类绿色空间由于其权属的不同,在涉及规划变更或者调整功能时,往往牵涉到多个部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牵头单位难寻、决策周期漫长等难点。比如关于道路绿化带的调整,就涉及市容绿化、市政、交警等多个职能部门,并按照不同部门制定的法规条例实施管理维护。
对此,市民建议,可以建立“明确责任主体,多方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由牵头单位负责,各方协调推进,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更及时地响应市民呼声。
作者:李晓明(新民晚报·帮侬忙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