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淋巴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淋巴瘤的新发病数为8.52万例,中标发病率3.88/10万,中标死亡率1.67/10万。
淋巴瘤发病的原因是什么?淋巴瘤诊治的关键问题在哪?淋巴瘤患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针对这些患者关心的话题,环球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周生余教授。
多重因素可诱发淋巴瘤
淋巴瘤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大约 1/2淋巴瘤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1/3发生于75岁以上人群 。近年来随着65岁以上人群的增加,淋巴瘤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步增加。
“临床中老年患者占比确实较高,但年轻群体也不容忽视。”周生余教授指出,淋巴瘤发病老龄化是重要诱因——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衰退,使得恶性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更为复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因素与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等亚型密切相关;化学制剂暴露、房屋装修污染等环境因素也被证实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具体来说,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的改变、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基因的改变可能导致淋巴细胞的恶变,而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则可能通过改变遗传分子导致淋巴瘤的发生。此外,免疫功能的下降也是淋巴瘤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周生余教授谈到。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患者中,肥胖、熬夜、烧烤等高脂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成为突出危险因素。“门诊遇到的年轻患者,多有长期熬夜习惯,这会导致免疫微环境紊乱。“周教授特别强调。
多学科协作破解诊治难题
由于淋巴系统遍布全身,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根据WHO第五版指南,淋巴瘤根据其不同的细胞来源及临床表型,共计分型100余种。淋巴瘤的临床分型复杂,每个亚型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缺乏特异性,导致淋巴瘤容易误诊。
目前,病理诊断是淋巴瘤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淋巴结或组织的活检,结合常规的HE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等手段,我们可以明确淋巴瘤的类型或亚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周生余教授表示,淋巴瘤的诊断难点在于活检部位的选择和组织量的充足性。准确的活检部位和足够的组织量是获得良好病理诊断的关键。此外,有经验的病理学家、临床和病理医生的良好沟通也至关重要。对于不太典型的淋巴瘤病例,专业的病理学家能够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出准确的诊断。
由于淋巴瘤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因此,淋巴瘤的治疗必须建立在精准分型的基础上,采取“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据了解,周生余教授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及淋巴瘤内科创新采用“多学科闭环管理“模式:从初诊开始,病理科、影像科、内科、放疗科等专家即组成团队,通过MDT多学科会诊确定个体化方案。
周生余教授介绍说,多学科诊疗模式不仅关注疗效的判断,还注重不良反应的管理和后续治疗的决策。对于全身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我们会考虑是否需要结合局部放疗;对于初诊高危或复发难治的患者,我们会探索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应用。“这种规范化和个体化结合的多学科讨论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首诊首治决定命运 科学认知破除治疗误区
淋巴瘤是一种可以通过内科药物治疗达到治愈或长期控制的疾病。然而,患者在面对这一疾病时,往往会出现过度恐慌或过度乐观的情绪。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周生余教授认为,患者要正确认识淋巴瘤这一疾病。虽然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并不一定是致命的。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淋巴瘤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控制、长期生存、功能性治愈、或者临床治愈。因此,患者不必过度恐慌,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然而,患者也不能过度乐观。”周生余教授也提到,虽然新药和新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疗效仍然有限。患者不能盲目追求新药和新治疗方法,而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周生余教授特别强调,初诊首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淋巴瘤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应该选择专业的医院和医生,接受专业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对于复发难治的患者,我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药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评估,对于适合参加研究的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机会。”周生余教授提到。
即使临床治愈,淋巴瘤患者仍是肿瘤易感人群。周生余教授谈到,淋巴瘤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随访的疾病。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患者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疾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