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记者 马牧野】“现如今,就国际政治发表演讲已经成为一项极为复杂的事情。我们可能需要一个能预知未来的水晶球,方能对国际形势做出判断。”2025年5月16日,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此为开场,进行了题为“美国关税挑战下的中欧经贸机会与挑战”的演讲,他直言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程度远超传统外交框架。
作为曾主导欧元诞生、推动欧盟东扩的政治家,以及拥有超过60年学术经历,被誉为“意大利工业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的普罗迪教授,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与丰富的治理经验,为破解时代命题提供了独特思考。
近日,环球网对这位现任的北京大学中欧慈善创新研究中心联合荣誉主席、2025北京大学阿涅利意大利文明讲席进行了深度专访,围绕欧元体系的现状与未来、中欧关系的机遇与挑战、文化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对话。
美国“对等关税”的本质是“规则破坏者”
2025年4月以来,关税政策冲击下美国经济预期走弱,施压美元指数大幅回落至100以下,近期,美英、美中贸易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后,美元指数出现小幅反弹。
提及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时,普罗迪教授谈到:“显然这不是欧元走强,而是美元走弱的表现。当某个国家或区域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无法被预测时,其信任度就会被侵蚀,货币亦会走弱。”
欧元自1999年诞生至今已超过25年,作为欧元区的官方货币,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普罗迪教授回顾了欧元诞生之初的情形:“中国时任领导人曾提及‘中国应持有等量美元和欧元储备’,以此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空间。这一构想深刻体现了多极货币体系的战略价值。”
面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普罗迪教授直言其本质是“规则破坏者”逻辑:“过去30年,WTO框架维持多边贸易体系,但现在美国用关税作为政治工具,甚至对盟友加征关税。这种做法不仅违背经济学原理,更摧毁了国际信任。”普罗迪教授强调,"关税壁垒非但未能扭转贸易逆差,反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实际上是呈萎缩态势。"他特别指出,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墨西哥的贸易施压,本质上是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精神的背叛。
在普罗迪教授看来,当前危机的本质是“政治对经济规律的粗暴干预”:“过去几十年中,经济相较于政治来讲是占据上风的,市场的主导地位相较明显。当WTO框架、反垄断机制等被边缘化,我们正在目睹全球规则体系的解体。”
中欧需构建“桥梁规则”拓展协作路径
谈及过往的中欧关系,普罗迪教授用“虽未达兄弟,但一直是好朋友”来形容,点破双方合作的潜力与挑战。普罗迪教授以数据揭示中欧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的必要性:“美国占全球GDP的24%,中欧各占17%。若美国继续单边行动,将加剧类似1929年大萧条的危机;若中欧形成合力,足以稳定国际经济秩序。”
“中欧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开放沟通,但并非易事。”普罗迪教授坦言,“欧洲面临的一大挑战即为内部的一致性。以电动车为例,德国企业希望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进而出口到欧洲市场。法意等国则主张保护本土产业,最终妥协出67%的关税方案。”
意识形态方面,普罗迪教授抛出“桥梁规则”的建设性理念:“外交不是宗教布道,大家不需要具有同样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只需遵守同样的规则。如桥梁一样,不同的国家就像过桥的车辆。桥梁需要允许卡车、轿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共存,仅需共同遵守一样的交通规则即可。”他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当年促成欧盟东扩的关键就是求同存异。
在谈到中国的“提振消费”政策时,普罗迪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3月,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在普罗迪教授看来,提振消费不仅关乎中国自身释放内需潜力,更将对全球供需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普罗迪教授着重提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他以自己的眼镜为例展开:普罗迪教授的眼镜最初是源于以色列的初创公司,后经法国和意大利的联合研发,组装过程全部在中国完成。“正如iPhone等电子设备一样,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制造。从本世纪初至今,中国和全球之间的价值链连接更加紧密。20年前全球150多个国家优先与美国进行贸易,如今这些国家则更愿意倾向中国。”普罗迪说。
从马拉多纳到燕园对话,文化交流不可或缺
当被问到对中国印象最深的事情,普罗迪教授提及了中国政策的“长期一致性”:“中国在经济和国际政策方面具有长远的眼光。同时,中国政策具有惊人的连续性。这种战略定力在不少西方国家中难以想象。”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普罗迪教授就曾作为意大利企业工业复兴公司(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的董事长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普罗迪教授和中国各个层面都有深刻的交流。本次采访中,普罗迪教授就提及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6年世界杯夺冠后,普罗迪教授曾受到我国时任领导人委托,邀请马拉多纳所在的意大利那不勒斯足球俱乐部来中国进行友谊赛。普罗迪教授回忆到:“文化和体育是跨越意识形态的通用语言。当时我被告知,如果马拉多纳能到中国踢球,将有超过6亿人通过电视机观看这场比赛。”
这段故事揭示了普罗迪教授对文化交流的执着——文化不仅是“自上而下的外交工具”,更应成为“自下而上的民间纽带”。
现如今,作为北京大学中欧慈善创新研究中心联合荣誉主席、2025北京大学阿涅利意大利文明讲席,普罗迪教授仍坚持在促进中欧文化交流的第一线。“文化慈善事业不仅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也覆盖了数学、物理以及其他任何领域。当下我的一个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到欧洲学习,融合两地的理念。当这些学生未来成为商人、科学家或政治家后,他们就会齐心协力、携手合作,创造多极世界。”普罗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