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文化人物

走进中国记忆里的非遗,在“传承人记录”中把技和忆留住

时间:2023-11-05 浏览: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林聿】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的历史。“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记载,早在周代便设有采诗官。采集民歌,可以了解民众的疾苦,观察施政的得失。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文献中,从民歌到故事,从节气到节日,从医药到饮食,从建筑造船到酿酒造纸......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无一不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记录到他们的著作之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通过着活态传承和文献记录两种方式留存至今。并行不悖,一动一静,彼此支持,相互印证。”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在采访中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记录方式也从传统的文字记录发展到了影音图文相结合的多媒体记录。非遗中所蕴含的大量隐秘、精微的技术细节和内在信息,也都可以通过影音手段得以较好的记录保存。

对非遗的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基础工作,不只能为非遗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更能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资源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非遗也在变化之中,部分项目的传承面临着挑战,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们普遍年事已高,多处于生命的暮年。非遗的记录工作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从“抢救性记录”到“传承人记录工作”

自2013年开始试点,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以下简称“非遗司”)于2015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以下简称“抢救性记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实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以下简称“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非遗司委托,承担抢救性记录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陆续编写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举办了5次培训班,累计对全国非遗保护系统的千余名学员进行了培训。至今,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组织实施了5批次记录成果的抽复查验收工作。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实践后,“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问、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进行服务与传播”这一理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抢救性记录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以下简称“传承人记录工作”)。

传承人记录工作,正是在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相比抢救性记录从传承人年龄和健康状况出发的主要标准,记录工作增加了对尚处于非遗实践、传承黄金期的传承人,和即将开展重要非遗实践、传承工作的传承人的典藏性、跟踪性记录。同时,更加强调学术规范和专业工作方法,尤其进一步强调记录工作是以传承人为核心展开,提高对传承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力度,更简化了成果提交流程。

把更多传承人的技和忆留住

传承人记录工作以全部国家级传承人为核心工作对象,同时,将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传承人群纳入记录范围。近十年来,为了抢救和记录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传承人记录工作者们对传承人进行口述访谈,实践记录、传承教学记录,并收集其相关文献,为每一位传承人构建专题资源库。

记者了解到具体的工作开展,一方面是对该传承人所传承的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已有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另一方面针对传承人,也包括对他身边的同行、徒弟、亲属朋友,进行口述史访问和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影像记录,“以建构一个传承人的人生经历,包含他的非遗实践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练功,直至如何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的记录。”田苗介绍。

比如对于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会将传承人的代表作和他所在的剧种、剧团的经典作品,通过完整的实践表演进行记录。如果是一种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则会从这项非遗的原料工具一直到成品成型,把传承人进行手工技艺操作的全过程和代表作全都用过影像拍摄忠实地记录下来。

而这其中也经历着重重困难,因为很多非遗的精髓难以直观表现。尤其对民俗类的传承人记录里,“重大的民俗仪式,我们要从整个民俗仪式的源头开始拍起,然后一直拍摄传承人在民俗仪式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和组织作用。”田苗讲述,对于传统医药类传承人的记录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难点,“还要跟踪拍摄他诊疗各种病人,根据不同病患的疾病,记录传承人如何把病人治愈的全过程。”

通过口述史的访问,实践的记录,能够把大部分传承人内在的文化能力和文化观念表现出来,但仍然有一小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秘的精微的信息,也就是“行家的味”、“大师的火候”很难把握,也很难表现。为此,记录工作者们想出了“传承教学跟踪记录”的办法。

“传承人自有一套不需要表征和解释的手段,能把那些隐秘精微的非遗的技术细节让徒弟学会。”田苗表示,通过记录传承人的传承教学,可以把口述说不清楚、非遗实践中表现不清楚的非遗传承信息补充进来,也尽可能地把非物质化遗产传承人身上的文化观念、技能和成果记录了下来。

从对非遗的“抢救性记录”到今天的“传承人记录”工作,全国非遗系统的各实施单位和执行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与此同时,记录团队中的项目负责人、学术专员、编导等工作人员更和传承人成了忘年之交,成了亲人,收获了很大的锻炼。

以丰硕成果赓续中华文脉

在国家图书馆“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现场,人们会发现,有16张传承人的照片是黑白色的。

“在目前3062位国家传承人里,已经去世的约有四五百位,还健在的大概两千五六百位。我们这项工作就是要和时间赛跑,在这些照片褪色之前,把这些国家级非代表传承人他们身上宝贵的文化观念,文化技能和文化成果抢救性的记录下来。”田苗说,有的传承人虽然去世了,但在影像记录中,他们就像依旧生动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随着时光的流逝,“照片墙上的黑白照片只会越来越多,这些彩色照片褪色的速度,事实上也是鞭策我们有责任赶在年华老去之前,对他们进行抢救,把传承人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记录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保存下来留给后代。”

从2015年以来,在我国目前五批共3062位国家级传承人当中,已有1800多位传承人得到了记录,覆盖我国现有健在的2500多位国家级传承人大半,其中872位传承人的记录成果已验收完成。

这是传承人记录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这数据背后,是传承人的记忆与技艺,是国家和民族的文脉,也为保存和利用这批珍贵的精神财富提出了时代课题。田苗认为,接下来在做好非遗记录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拓展记录内容、丰富记录手段、提升记录质量和扩大成果影响。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建议,在未来的传承人记录工作中,可以重点实施优秀非遗纪录片创作扶持计划,并推动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的服务与传播。例如扶持打造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艺术水准的非遗纪录片作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参加国内、国际纪录影像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也要让“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能作为教材提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使用,与现有和即将开展的非遗工作开放互通,更加广泛地为科研、产业和社会文化服务。一方面继续系统、全面地进行专业化的传承人记录,另一方面更广泛地调动社会记录的力量和热情,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被充分挖掘,让传承人的绝活技艺被更多人记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硕果能够为人民群众共享。

全国图书馆邀您共赴非遗之约

今年展映的115部纪录片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优秀成果,涉及题材和主体对象丰富多样,其中20部为首次发布。

在成果验收过程中,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除具有较高的文献及研究价值外,也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展映以“故事故人”“乐舞多情”“匠心致美”“天人和合”四大单元15个主题,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历史等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与技艺水平,呈现了非遗之美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展映影片均可以在国家图书馆官网非遗传承人记录成果线上展示专区(ich.nlc.cn)观看。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也发挥业界引领作用,首次以业界联动形式举办非遗主题活动,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合主办本次展览展映。活动期间,106家图书馆同步举办线下展览,72家图书馆将组织开展线下放映,鼓励公众走进身边的图书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验收专家庞涛认为,“影片是对我国庞大的文化资源系统的资料性记录,同时使广大读者和观众有机会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引用著名学者费孝通的话表示,通过非遗能够知道他人的美好生活方式对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非遗价值都体现在传承人本身,对他们智慧和技能的记录就是非常好的非遗保护和进一步传播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授课专家刘魁立表示,通过展览让观众所接触的部分成果,就知道非遗存在的形式和核心创造者、保护者的功劳,对传播非遗非常重要,能够唤醒我们对非遗的尊重,唤醒我们关注和保护非遗的积极性。

记录工作的成果,不仅能支持促进非遗的研究传播,还能反馈反哺非遗的活态传承。而今天面向大众展出的115部影片,只是记录工作成果的一小部分,记录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随着第六批国家级传承人申报和认定工作的开展,国家级传承人的总数会不断增长,记录工作也要持续进行;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省、市、县级传承人,他们的记忆和技艺也同样宝贵,也需要得到妥善的记录和保存。在未来除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对非遗项目的记录也在稳步开展。

未来,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将持续做好记录工作,并进一步推动记录成果的保存、服务与转化。让这份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得到更广泛的共享;让这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得到永远的守护。也恰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述:“思无邪”——对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保存,最终的目的是保留住人心中的善良与纯真。(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