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回答
小故事一: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小故事二: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明初五这天投泪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因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之后,屈原心如刀割,与五月五日抱着石头投下了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有为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
一位老医师则拿出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说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