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牙胞,不具动力,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和51个血清型。
2.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4.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细菌性痢疾它是指腹部的疼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便为主的肠道的感染性疾病。
在小儿时期,发病比较高,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虽然在冬春季节发病也有,但是相对比较少。现代医学认为,细菌性痢疾是由于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杆病,简称菌痢。
菌痢,主要是通过病人或者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所导致的,比如污染的水,食物和手。其次,也有一些是通过苍蝇接触的一些食物或者粪便之间互相的,进行交叉感染。通常,一些营养不良或者是有缺碘性贫血、体质虚弱的孩子,发病率会比较高。
细菌性痢疾临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菌痢疾两种,病程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就称为是慢性的细菌性痢疾。在我国医学认为,细菌性痢疾常常发生,主要是因为感受了夏秋季节湿热之邪所导致的,因为湿热之邪侵入到肠胃道。
比如说过食生冷,或者是长时间的免疫功能不好,吃不洁的饮食,导致肠道里面积滞,脾胃的虚弱,大肠功能就受到一些影响,从而造成胃肠功能的下降。最终导致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而入。
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引起大肠或者是肠道功能的紊乱,肠道功能的失调,导致一些机理的发生,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消化道的症状。比如说临床最常见的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的增多,大便出现里急后重的症状。有的人虽然表现的不明显,但是大便有粘液血便通常比较常见。严重的病人会伴有胃寒、发热,食欲不振,出现恶心,呕吐。
长期如此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他会出现形体消瘦,甚至会出现脱水,酸中毒,所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