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怎么治疗?痢疾吃什么好?

2个回答

南城旧梦 2025-06-30 19:38:51
痢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当然就现在的医疗条件可能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在过去,痢疾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主要是有各种病原菌导致的,多数患者都是因为接触性的传播导致的,因为空气也是可以传播的。那么,一般痢疾是怎么治疗的呢?
1、及时隔离
痢疾属于一种肠道传染疾病,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患者需要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注意消毒。要有专用便盆。另外平时要保持房间的通风,饭前便后勤洗手。
调整饮食痢疾发生后,饮食方面需要非常注意,避免因为错误的饮食加重病情。
在发热、腹痛、腹泻明显时,可短期禁食。
当症状稍有减轻时,可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脂肪少的流质饮食,以保证肠道的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进食藕粉、米汤、果汁、菜汁,禁饮牛奶、豆浆及易产气的饮食。
发热,腹泻症状好转后,可食少渣无刺激性饮食,由少渣、少油半流过渡到半流、软食或普食。可食用粥、面条、面片、小馄饨、豆腐、蒸蛋羹、小肉丸,量不宜过多。禁食油炸食物、芹菜、韭菜、刺激性调味品,生冷食物,待肠道病变康复后再恢复普通膳食。
2、及时补液
腹泻时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排出体外,如果不立刻补充水分,严重的话会导致身体脱水。发生这种情况不能盲目补液,如白开水、糖水、运动饮料,不仅不能起到及时补充水分跟电解质的目的,还会加重肠胃负担。这时候我们应当选择低渗透,好吸收的溶液,如淡盐水、米汤、果汁等。严重脱水者应考虑静脉补液。
3、对症用药
痢疾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性疾病,所以患上痢疾不能盲目止泻!盲目止泻只会遮掩病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应当听从医生吩咐,使用抗生素,消灭痢疾杆菌病原体,消灭抑制细菌。
4、食疗缓解
(1)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500克,洗净捣烂取汁,粳米100克。将马齿苋汁加水稀释与粳米煮粥食用。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治赤白下痢、里急后重、腹痛胀满等。
(2)大蒜粥
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将大蒜去皮备用,加水煮粳米,将熟时再将大蒜放入粥内。略煮几沸即可,早晚热食。有下气,消炎作用,治急慢性痢疾。
(3)乌梅粥
乌梅10-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乌梅先煮取浓汁,加水适量稀释后煮粳米为粥。每日两次温服,也可酌加冰糖调味。有生津止渴、涩肠止泻的功效,治久泻久痢难愈者。
(4)绿茶蜜饮
优质绿茶5克,纯蜂蜜适量。绿茶用开水冲泡,5分钟后调入蜂蜜少许。每日3-4次不拘时常饮。有清热生津、止痢消食的功效,可用于细菌性痢疾治疗时防止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
(5)姜茶乌梅饮
生姜10克,乌梅肉10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将生姜、乌梅肉切碎、与绿茶一起放入保温杯中,开水冲泡加盖。10多分钟后加入红糖热饮,每日三次。有和中生津,收涩止痢的功效,可辅治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久泻难止,体质虚弱者。
5、注意事项
痢疾在夏秋季多发,主要受天气跟饮食影响。病从口入,首先应当注意食品必须新鲜,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存放在冰箱的熟食和生食不能过久,熟食应再次加热。其次,注意防寒保暖,增减衣物,防止由冷热骤变引起的身体不适。
6、痢疾的日常禁忌
1、柿子。性寒,味甘涩。患有痢疾之人忌食之。
2、狗肉。为温补性食物,急性痢疾者切勿服食,以免助长大肠湿热之邪,加剧病情。
3、羊肉。性温,味甘,甘温补益之物。
4、马肉。性寒,味甘酸,凡下痢之人当忌之。
5、海参。由于海参为清补食物,能滋阴润燥,故凡脾虚便溏下痢者不宜多食。
6、甜瓜。性寒,尤伤脾胃阳气,因此,凡患有慢性虚寒痢下之人,切忌食之。
此外,急性痢疾之人还应忌吃鸡肉、鸭肉、鹿肉等各种肉类食品;忌吃蚬肉、蚌肉、带鱼、鲥鱼、鳊鱼等水产品;忌吃桂圆、荔枝、大枣、柏子仁、松子仁、人参、黄芪、枸杞子等补益食品;忌吃芡实、莲子、菱角等性涩之物;也忌吃辣椒、桂皮、花椒、白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慢性痢疾者还应忌吃田螺、螃蟹、蛤蜊、香蕉、生菜瓜、生黄瓜、生莴苣、生地瓜等性寒生冷之物。
无名份的浪漫 2025-06-13 12:15:27
痢疾在中医理论中属于 “肠澼”“滞下” 范畴,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核心特征,其发生多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相关。以下针对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四种证型,从辨证要点到调理方法展开详细说明: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常用中成药:
香连丸,苦参片:具有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2.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特甚,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常用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白头翁片: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
3.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常用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全鹿大补丸: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可用于寒湿阻滞肠道所致的痢疾等。
4.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止痢。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知柏地黄丸:可滋阴降火,对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痢疾等有一定调理作用,适用于阴虚痢兼见虚火症状者。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湿热痢:宜食清淡、易消化、少渣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薏苡仁粥等,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生冷、肥甘厚味之品。
b.寒湿痢:可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生姜、大枣、桂圆等,忌食寒凉、生冷、肥腻之品。
c.疫毒痢: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可食梨汁、金银花茶、荷叶粥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d.阴虚痢:宜食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石斛等,忌食辛辣、香燥、煎炸之品。
2.中医理疗
a.针灸:主穴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合谷。配穴方面,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虚寒痢加关元、脾俞。
b.艾灸(适用于寒湿痢):艾灸神阙(肚脐)、关元、足三里,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可温化寒湿、散寒止痛。
c.推拿:顺时针摩腹(促进肠道蠕动),点按足三里、合谷。
d.贴敷疗法:湿热痢可用黄连粉调糊敷脐;寒湿痢用吴茱萸、肉桂研末醋调贴敷神阙穴。
3.生活方式调理
a.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 8-10 小时),避免熬夜,帮助身体恢复正气。
b.休息:急性期(湿热痢、疫毒痢)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劳累加重病情
c.卫生: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d.情志: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波动会加重肠道功能紊乱),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放松。
e.补水:腹泻严重时(尤其疫毒痢),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米汤(加少许盐),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中医调理痢疾的核心是 “辨证施治”,通过饮食、理疗、生活方式的协同干预,实现 “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最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