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为什么能在我国流 传千年?

槟榔为什么能在我国流 传千 年?

15个回答

影依风吹 2025-02-22 14:48:05
文化属性赋予槟榔很强的“生命力”,所以槟榔能一直流传下来,尤其是在南方,人们对于槟榔文化十分认同。宋代《岭外代答》一书中描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百度下在湖南等地的婚嫁习俗、招客待人、社交往来等活动中,都有以槟榔为礼,传达情谊的方式。20 世纪 30 年代,湖南湘潭人黎锦光创作了《采槟榔》歌曲:“…… 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低头又想他又美他又壮 ……”不但生动描绘了采食槟榔的劳动生活,还把这种行为升华到追求美好爱情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独具特色的槟榔习俗还于 2016 年入选了湖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过时间的陈酿,槟榔的文化价值愈发厚重弥新,作为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散发着人情的温暖。
遇花满枝 2025-02-04 05:54:13
这个问题可以从2021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上找到答案。在2021三棵树产业高峰论坛上,《百家讲坛》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赓哲就槟榔历史文化对槟榔产业的影响进行了线上演讲。其提到,包括橡胶椰子、槟榔的“三棵树”产业发展至今,其产业文化的发展重要程度不可忽视。
据于赓哲介绍,历史上槟榔有不少文化特性。槟榔的第一个特性是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稀缺性,它产自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因此对于中原人来说槟榔足够稀缺;槟榔还具有社交属性,是重要的社交消闲零食,在古代也是身份等级的一种象征;此外 ⌄ 槟榔具有药用特性,可以促消化。
总之就是,槟榔文化不仅拥有药、食、提神等价值基础,还兼具经济、民生、社交、民俗等多层级、多方面的复合属性,形成了多股重要力量。因此能够流传千年也就不奇怪了。
浅唱心依 2024-12-22 15:13:53
槟榔是联同文化习俗一同流传的。据了解,在古时广东岭南一带,槟榔在人情世故中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也是一种处理纠纷的有效手段 广东《澄海县志》记载:或有斗者,献槟榔则怒气立解。当两方发生纠纷后,往往由村长调和,理亏的一方,需要敬请对方吃槟榔,以表歉意。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也屡屡把槟榔写进文学作品,包括李白、白居易都有诗句来记载槟榔。李白的《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提到,“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白居易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写“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在《题姜秀郎几间》一诗中写道“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因此,槟榔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流传至今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
相爱不如怀念 2024-12-14 19:59:20
嚼食槟榔的历史和有记载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而在槟榔流行的过程中,其还逐渐与历史文化产生关联,最终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金楼子·卷九·杂记篇》记载:“穆之好往妻兄家乞食,每为妻兄所辱……食毕,求槟榔……后穆之为宋武佐命……乃召妻兄弟,设盛馔……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这段逸话不仅表明当时民间就有普遍食用槟榔助消化的历史,而且更在后世被诗仙李白化作流传千古的典故——“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槟榔就这样成为了表达失意之情的意象,走进了诗词文化。
又因槟榔多生在海南、台湾地区,因而对于这两地的住民来说,槟榔还是家乡的象征。台湾诗坛三位元老之一的纪弦,在台写作的乡愁诗《眺望》中就以“修长、寂寞”的槟榔树自喻。槟榔树“眺望使人落泪的地平线”,喻指诗人常常眺望故乡的一腔思乡之情,槟榔树成了诗人抒发乡愁的对象和寄托。
难得有情人 2024-12-01 08:19:52
槟榔自秦代就以“防瘴杀虫”的药用功效闻名;宋代以后,其逐渐被用于结婚、交友等礼节上,成为一种礼俗果品,其在社会层面的广泛认可有古诗可考。有学者做过大致统计,宋代有百余首诗与槟榔有关。苏轼被贬儋州时,就曾写下《食槟榔》、《咏槟榔》、《题姜秀郎几间》等多首槟榔诗。在《题姜秀郎几间》一诗中写道“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他的《咏槟榔》全面介绍了槟榔的产地、枝干、花、果实、吃法和功效等。
对于槟榔的热衷 也使得其原产地贸易逐渐发达。陈光良在《海南槟榔经济的历史考察》中写道:明清时期,海南一些州县几乎依靠槟榔来维持地方财政收入。陵水县是“岁贡惟槟榔,熟而价高,少为差粮之助”,会同县也是“栽槟榔赖以供粮税”。能够为一方创造营收,自然能够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