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冲突与灾难的第一线,总有人迎着危险,把希望带向最需要的地方。 在加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卫生专家尤尼斯·阿瓦达拉医生与驻地协调员法鲁兹·阿布瓦尔达,正带领团队完成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在短暂的人道主义停火期间,为加沙地带近60万名儿童筑起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屏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纪录片《加沙:无声的威胁》便记录了这项行动,并在8月19日世界人道主义日发布全片。
说实话! 我磕这CP了
8月12日,92岁抗战老兵杨化烽在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向中外记者分享他所经历的抗战胜利感人瞬间,他家乡的人民,都出了家门上街上欢呼:“我们是中国人了!日本人投降了,我们是中国人了!”(记者 李雪晴 陈博岩)
-
1965年8月9日,新马突然分家,新加坡突然独立。许许多多一觉醒来的新加坡人,还不知情。25岁的文员区如柏,像往常一样,一大早便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上班。 上午10时,新加坡广播电台插播了新马分家、新加坡独立的消息。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广播,并未打乱她繁忙的工作节奏。这历史性一天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星期一,寻常的工作天。 现年85岁的退休报人区如柏忆述,她当时只是偶然间听到同事们议论“两边的大老板不太咬弦”和“我们被踢出去了”,才间接得知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命运有了转折。 至于她常听说的“两边大老板”,也就是新马领导人“不太咬弦”的说法,区如柏说这是源自新方不被马来西亚统治阶层接纳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这里以华人为多数,政府比较强势,对人民的照顾比较好。马来西亚那边,还有一些种族的问题。” 这位报馆同人尊称的“区大姐”,日前受邀参加《联合早报》纪念新加坡独立60周年特备播客节目的录制,进行了三代新闻从业者的历史对谈。她是在国家独立九年后的1974年,加入报馆当记者,直至2002年退休,从事新闻工作28年。 即使是后来许多新加坡人所熟悉的历史画面——李光耀在电视台举行的记者会上几度含泪哽咽,道出新马分家不得已决定的片段,区如柏也是在下班回家,才从晚间电视新闻的黑白画面上看到。 对独立消息的这种处变不惊,与她所处的大时代息息相关。 她的人生轨迹横跨了多个新加坡重大历史转折点:从英国殖民统治,到二战日据的艰难岁月;从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再到1963年与马来亚联邦合并。 在她看来,新加坡1965年8月9日独立,不过是这一连串持续政治变动中的另一个节点。 “新加坡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改变……总而言之,我们有书读、有工作、生活安定,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寻证日本·被隐藏的细菌战罪证
1分钟挑战!聪明的你能坚持住吗?工业领域传感器领先产品大解密
合租房厕所发现摄像头,警方通报!
在加沙战火中,人道主义工作者们开展了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你们说想要灵魂画手的文创……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音频来源:@桑德在欧洲)
综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