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冯超男】“目前,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与申请日益活跃、转化需求迫切,价值凸显、转化路径多元化。”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的创新链专区主题活动“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上,观韬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李洪江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称。
进一步而言,聚焦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着复杂且多元的挑战。在这一前沿赛道上,如何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高效运用以及全面保护,已然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迅猛、挑战丛生
当前阶段,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申请呈指数级增长;新能源领域,氢能、锂电池、光储一体化等方向的专利申请和标准化建设正在加速,除了传统的技术转让、许可、专利池、标准必要专利(SEP)运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知识产权证券化、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等模式在新兴领域尤为活跃。
相较于传统技术,李洪江指出,新兴技术的知识产权转化方面展现出鲜明差异:跨界融合特征强;迭代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标准与平台竞争加剧;数据成为核心资产;数据与算法专利化难度大。
与此同时,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下,无论是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还是保护,每一环节都亟需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作为支撑。然而,在新兴技术领域这片充满无限可能“蓝海”中,知识产权的界定却犹如在迷雾中航行,面临着诸多争议和挑战。
如技术性质模糊的问题,以AI情感分析算法来说,既涉及数据处理方法,又具备商业应用价值,易被质疑为“抽象算法”不予专利化。“再者,生物医药大多是平台式研发,核心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虽由少数科研团队发明,但下游大量改良型成果常常涉及多方贡献,易引发权利归属和优先权争议。”李洪江称,并将归结为“多方贡献难以单一归属”的问题。
针对出现争议和挑战,他认为,须从立法/司法、行政以及企业/机构这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共同施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其中,企业/机构层面而言,一是完善前期技术评估与布局:在技术研究早期,开展技术可专利性评估、自由实施(FTO)检索及行业标准对接分析;二是清晰合同约定与合作机制:在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中,事前通过技术入股协议、发明归属条款等合同工具,明确知识产权成果的归属与收益分配。
科技全球化大势下,知识产权保护需注重五大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竞争壁垒,也是科技合作的“润滑剂”。如今,科技合作已然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趋势,如同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将世界各地的科研力量、创新资源连接在一起,深刻重塑着全球科技发展的格局与走向。
“清晰的权利边界与稳定的许可环境,有助于促进跨国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AI、基因、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开展开放式创新,实现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进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吸引投资人才、推动技术标准全球化等。” 李洪江称。
然而,鉴于各国法律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在着手开启国际业务时,必须审慎对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确保国际业务的顺利推进与稳健发展。
在李洪江看来,一是多层级专利战略:在核心市场进行全面、深度的专利申请;在新兴市场则聚焦关键技术点,通过选择性保护降低成本;
二是分域化商标与版权保护:针对软件与AI平台、数据集,根据当地法律及时进行版权登记与数据库保护;
三是建立全球IP合规体系:建立全球侵权监测网络,结合海关协助、行政投诉与司法诉讼并举,快速制止侵权;严格遵守各国的数据隐私法、出口管制条例(涉及核心技术转让)、反垄断法(尤其涉及SEP许可),尊重当地实践等;
四是国际技术许可与合资平台:通过跨国许可、设立合资研发中心等方式,将知识产权嵌入全球;
五是合同中的IP条款国际化:在跨国技术许可、合作研发、并购协议中,IP条款必须考虑适用法律、争议解决地(仲裁或诉讼)、管辖权等国际因素,条款需足够严谨以应对不同法域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