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刚过,50岁刚出头的王女士(化名)在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右侧腹股沟处出现了一个肿块,比鹌鹑蛋略小。
这个肿块不痛不痒,皮肤表面也没有发红发热等情况,她便没太在意,觉得过几天它也许就自己消掉了。
然而,在观察了两个月后,这个肿块既没有明显增大,也没有丝毫减小的迹象。
出于谨慎,王女士不敢再耽搁,赶紧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浩浩的专家门诊。
王浩浩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3年前王女士曾在外院做过右背部黑痣切除手术,体检发现右下肢还有一枚直径约1cm的黑痣。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他的高度警惕,随即为王女士进行了查体和全腹部CT、肝胆MR等全面检查。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肝脏、胰腺、肾上腺、子宫等部位均存在异常。
而淋巴结穿刺和病理会诊结果更是令人揪心——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多学科专家反复研讨量身定制精准治疗方案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6~1/10万,因此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
考虑到王女士病情复杂,王浩浩发起了包括肿瘤外科、皮肤科、骨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和放射科等科室专家团队的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各科室专家发挥各自专长,针对王女士皮肤其他各处色素痣以及各脏器的异常情况,通过进一步检查,一一排除了肿瘤转移的可能性,随后对其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进行了清扫。同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为其量身制定了两种药物相结合的双靶向治疗方案。
接受该治疗方案后,王女士反应良好,遵医嘱定期接受查体和影像检查。
目前一年半时间过去,王女士身体状态良好,病情再无复发,生活质量未受影响。
专家提醒,恶性黑色素瘤不只在皮肤上,除了常见的皮肤部位(比如手脚、后背),还可能出现在口腔、鼻腔、眼睛甚至指甲缝里。尤其是在中国的临床患者中,手脚、指甲下的黑色素瘤更常见,这和长期摩擦、慢性炎症有关。
但另一方面,大多数痣都是安全的,没必要“谈痣色变”,在日常生活中,应重点关注几种痣:
首先是痣的一半和另一半形状对不上,像歪瓜裂枣;
其次是边缘像锯齿或地图,模糊不清;
再次,一颗痣里黑、棕、蓝、红颜色混杂,像调色盘;
还有一种是直径超过铅笔头(约6毫米),或者突然变大;
最后短期内大小、形状改变,甚至破皮、发痒、出血的也应该关注。
特别是手掌、脚底、指甲、皮带摩擦部位(比如腰)的痣要格外小心,长期不愈合的“口腔溃疡”“鼻塞流血”也可能是黏膜型黑色素瘤。
专家再次强调,千万别自己用激光、药水点痣!尤其是危险部位的痣,必须去医院处理。
来源: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