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社会热点

你以为正常的6种表现,其实是身体在喊“救命”

时间:2025-08-29 浏览: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明明浑身不适——头晕脑胀,胃部隐痛,恶心反胃,又或是胸闷喘不上气……真实地感觉自己生病了,于是跑去医院,检查做了一大堆,专家也见了好几位,却总被告知“没有病,检查结果都正常”。

其实,出现这些信号,有可能是你的情绪在求助。当压力、情绪困扰或未被觉察的心理冲突长期积压时,身体会自行启动“翻译”程序,将这些难以表达的痛苦转化为具体的躯体症状——这不是装病,更不是矫情,而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近日,#抑郁症躯体化的真实表现#、#沉浸式记录躯体化发作#等多个有关躯体化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家关注。那么躯体化的表现到底有哪些?如何改善和调节?今天我们来进行详细分析。

常见的6种躯体化表现

躯体化,是指心理问题或者被阻抑的心理冲突,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一些来说,如果一个人原本存在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并没有以心理症状来表达,就可能转化成各种躯体症状。

比较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消化系统“报警”:例如胃痉挛、肠易激、吞咽困难等;

2.游走性的疼痛:包括头疼、肚子疼或其他部位不明原因的疼痛;

3.皮肤问题:可能出现荨麻疹、湿疹等应激性的皮肤病;

4.神经系统紊乱:例如头晕、手脚麻木,记忆力问题;

5.心肺问题:心脏疼痛,呼吸困难和胸疼等,反复排查却不能确诊;

6.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或者多梦、早醒,或是睡醒之后依然非常疲惫。

躯体化的患者一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些“不舒服”,并深受其困扰,但在医院却很难查出器质性问题。

有些人的躯体化反应具有独特的发作规律,例如在长时间加班后出现颈部肌肉的紧绷、疼痛感,患者往往以为是颈椎病导致,但检查之后发现根源在于情绪压力;也有些人的症状持续而无规律可循,例如无明确诱因出现的慢性腹泻和疼痛等。

不少躯体化患者会经历好几种不同症状交替发作,这些“拿不到确切诊断”的症状经常造成患者辗转多次就诊,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多视角下的躯体化

引发躯体化症状的原因不少,例如疾病经历、未妥善处理的家庭变故或创伤,还有来自工作、人际关系和社会等外界的长期压力等,都有可能导致躯体化症状的产生。这些潜在的情绪压力本身就容易使人免疫力下降,影响食欲和睡眠质量,而长期处于“情绪亚健康”状态的人容易变得敏感,也更可能会过度关注身体的变化和不适。

当人们不擅长用语言描述情感时,身体就成为唯一的表达渠道,不同理论流派对躯体化的形成机制都有着不同角度的解释。

“述情障碍”是一种以情绪识别、表达和调节困难为特征的心理现象,它既非独立的精神疾病,也非性格缺陷,而是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认知与情感加工模式。具有述情障碍特征的人群,其躯体化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中国人的躯体化症状比例比较高,与传统文化中对含蓄、内敛的推崇相关,也与我们具有某种“述情障碍特质”的表达模式相关。

依恋理论则将躯体化症状与依恋关系联系起来,认为儿童时期与照料者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本质上是种情绪识别训练。那些在童年未能获得稳定情感回应的人,成年后更容易陷入“情绪盲区”,启动身体症状来替代内心的不安。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躯体化是一种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突寻找出口的结果。而认知行为疗法(CBT)从思维-身体的互动角度切入,发现躯体化患者常持有“灾难化认知”,将普通身体反应解读为严重疾病的征兆;他们会反复扫描身体细微变化,形成恶性循环。

身体“报警”不能忽视

把最初发生的躯体化症状看做身体在拉响警报,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发展,也会演变为健康杀手。

有研究团队发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躯体化症状会使皮质醇水平异常,这种压力激素的紊乱会降低免疫机能,使患者陷入“疼痛-焦虑-更严重疼痛”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一部分慢性躯体化患者会在逐渐发展出明确的焦虑或抑郁障碍。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躯体化症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躯体化症状并不代表患上了心理疾病,更不能与焦虑症和抑郁症直接等同。在出现症状的早期,如果能够及时筛查、治疗,及时干预,也能有效阻断精神心理疾病的发展链条。

很好地觉察、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觉是关键,如果出现持续不明原因的疼痛,或是发现自己的身体症状与情绪起伏直接关联,且躯体不适的症状持续几周甚至1个月以上,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应该及时就诊,同时考虑心理筛查。

当针对躯体化症状的常规治疗没有良好效果,或者发现症状晨轻夜重,或是伴随睡眠障碍等问题,更需要到精神卫生科或者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而医生也通常会采用多维度来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血检、影像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病变,通过问诊和量表来评估心理状态等。

改善“躯体化”的自我调节

改善躯体化症状的表达,就要想办法让情绪通过更自然、更有益的方式流动,建立新的身心“沟通”模式。以下几个维度的自我调节方法,能够逐步打破“情绪压抑-躯体代偿”的恶性循环:

情绪疏泄 

给情绪找一个安全出口非常重要。通过言语、文字和其他形式进行情绪疏导是有效方式。例如,可以通过书写记录“情境-情绪-躯体反应”,例如“和父母吵架-愤怒焦虑-心脏疼”,能够帮助自己练习把情绪正确命名并客观呈现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有共同议题的成长或关怀小组,在安全环境中练习情感表达,逐步培养述情能力。

运动调节

每周进行至少三次,每次达到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帮助改善躯体化症状。这是因为规律性低强度运动能有效激活身体自愈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并释放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可缓解焦虑情绪。

而且,运动时专注身体动作的过程,实质上是转移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帮助恢复大脑对躯体感知的正常调控。

认知重塑

躯体化患者往往具有灾难化思维模式,将躯体反应过度解读,形成类似“心跳快=心梗”“胃疼=胃癌”的认知偏差。打破灾难化的认知模式并进行重构,也可能有效缓解躯体化症状。例如把“心跳加快”理解为“兴奋”,而不是“焦虑”,把“胃痛”看作身体发出的需要按暂停键的信号,而不是疼痛本身。可以在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指导下,记录下发生不适的时间、情境、持续时间及后续发展。

当再出现类似不适时,可以自问“过去类似情况是否能自行缓解?”“真正危险的概率有多大?”等,参考客观记录中的证据,逐步用“压力反应”替代“疾病前兆”的标签。

健康管理 

紊乱的生物节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剧自主神经失调。全面的自我健康管理有助于调整状态,例如固定作息时间,睡前两小时停止电子设备的使用;在饮食方面,减少咖啡因与糖分、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营养的坚果、深绿色蔬菜,深海鱼等。

增加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的时间,或是培养一些能够达到“心流”效果的兴趣爱好。这些生活方式调整能降低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带来的躯体负担。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宋崇升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