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 记者 陈超 樊俊卿】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全球科技巨头霍尼韦尔以“链动全球,智造未来”为主题,在“先进制造链”展区掀起一场技术风暴。这家《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不仅用两款中国本土研发的自动化新品证明其“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定力,更通过一系列技术突破与生态布局,揭示了全球产业链变革的底层逻辑。
本土研发“双响炮”:从“国产化”到“东方服务东方”
当智能船舶解决方案(Smart Ship)与基于智慧建筑运营管理平台(BPS)的高效运维模块同时亮相时,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特意强调:“这两款产品从需求定义到研发,全部由中国团队完成。”这背后是霍尼韦尔“东方服务东方”战略的生动写照——不同于简单的技术转移或本地化生产,霍尼韦尔在中国致力于满足中国造船厂、建筑商等终端用户的需求,并开发相应的技术和产品。
以智能船舶解决方案为例,其研发源于中国船厂提出的三大痛点:数据安全风险、运营效率瓶颈、能效指标压力。霍尼韦尔中国团队针对本土客户需求,开发出船岸协同系统,通过实时数据互联大幅提升船舶运营效率,同时满足能效要求。这种“需求在中国爆发、技术在中国迭代、标准向全球输出”的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路径。
供应链“网状革命”:从单线到生态的范式转移
“链”通常被简化成客户与供应商的单线关系。但在霍尼韦尔看来,它是一张更大的网络,包括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也涵盖运输、检测、金融等所有服务性机构。余锋在链博会现场指出,霍尼韦尔展示的海洋船舶演示模型揭示了新趋势:智能船控系统需要整合5G通信、AI算法等技术节点,而每个节点背后又是芯片、材料、软件等多个供应商的协同。这种“网状供应链”要求企业不仅管理直接供应商,还要渗透到二级、三级供应商体系。
霍尼韦尔的应对策略是构建“技术+生态”双轮驱动:除了在技术上不断突破,霍尼韦尔也与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将高校的基础研究快速转化为工业应用。据介绍,霍尼韦尔在中国建立了覆盖创新、研发、制造、采购、销售、服务的本地化完整价值链,形成了一个“研发-生产-服务”的闭环生态。
绿色“硬指标”:从概念到工厂的落地战
当多数企业还在谈论“碳中和”愿景时,霍尼韦尔已在中国建成7座绿色工厂,超过75% 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来自这些工厂。这些工厂不仅生产绿色产品,更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其天津工厂部署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后,用电量同比减少约12.28万度,同比下降达5%,相当于减少86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数据来源为霍尼韦尔天津工厂2024年全年与上年同期对比)。
“绿色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余锋透露。“双碳”目标对于传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绿色倒逼”机制正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规则——在链博会同期发布的《智造新引擎:精益数智化与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将精益管理与数智化深度融合的转型策略,旨在推动化工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数智化跃升。
中国供应链“三重底气”:体系、韧性、效率
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余锋认为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正在从“成本优势”转向“系统优势”:“第一是体系全,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是韧性强,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其他突发情况,中国供应商总能迅速恢复、快速响应;第三是服务优,中国供应商在质量、成本、交期乃至新品开发上,都以极高的效率配合。这样卓越的供应链就是生命线。”
霍尼韦尔的本土创新不仅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霍尼韦尔在开发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热失控传感器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中国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还成功出口至海外。“未来十年,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将是生态系统的竞争,而中国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余锋说。
当被问及霍尼韦尔的下一个战略支点时,余锋坦言:“我们正在将中国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海外,但核心逻辑不变:以本土团队驱动本土创新,再用本土创新反哺全球市场。”
霍尼韦尔的链博会表现,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行业趋势。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外资企业正在从“技术输入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这与霍尼韦尔扎根中国 90 年、构建本地完整价值链的实践相呼应。而中国,凭借其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的生态协同,正在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当霍尼韦尔这样的巨头开始“用中国方案解决全球问题”时,一个更开放、更韧性、更可持续的供应链新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