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频道 记者 马牧野】2025年7月,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链博会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企业参展。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链博会为全球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展示、对接、共赢”的核心平台,而美国大豆产业通过43年的深耕,已与中国市场形成“互惠共赢”的紧密合作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型范本。
“这是我们第三次参加链博会。”张晓平在接受采访伊始即强调这一平台的独特价值,“全球范围内尚未有类似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主题展会,而中国首创的链博会,恰恰为全球产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全链条协同能力、对接资源、传递价值的窗口。”
张晓平表示,美国大豆产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链博会,系统呈现其过去四十余年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实践成果——“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整合能力、技术创新驱动的附加值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实践。“我们希望让全球业内外更广泛地了解大豆产业链如何创造经济、社会、环境三重价值,并展示中美大豆产业合作如何走出一条互惠共赢的道路。
全产业链协同: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挖掘
作为全球大宗农产品的重要出口方,本届展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展示了美国大豆产业推动饲料、养殖、食品行业发展数十年取得的成果;并展示从原料运输到出口环节各价值链相关方的产品和服务,涵盖商检机构、出口商、金融服务公司等。
张晓平介绍,大豆产业链的特殊性在于其长度和国际贸易参与度。大豆从种植、加工、物流到终端消费的链条非常长。此外,相较于玉米、小麦等其他农作物,大豆的国际贸易参与度是最高的,能够起到充分的引领作用。这种特性使大豆产业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超级连接器”。
现阶段,美国大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精准”二字的极致追求。张晓平介绍,美国农场已普遍应用数智化技术:通过GPS和无人机等技术对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流程进行精准调控。“美国的大豆种植户不是按袋买种子,而是按颗计算发芽率;施肥不再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地块需求差异化管理。”这些技术不仅降低了能耗与浪费,更通过“从种子到产品”的全流程数据追踪,将大豆的营养组分等核心指标精准传递给下游企业,助力饲料、食品企业优化配方。
“我们的工作本质是‘教育终端用户’——通过展示大豆在饲料、食品中的多元用途,扩大消费需求。”张晓平以中国生猪产业为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协会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提高动物日增重的同时,还能提升动物产品品质;针对猪瘟、蓝耳病等动物疫病的挑战,提出“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这些技术主力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中美产业合作也让美国成为中国大豆的最主要的进口源国。”
可持续农业:从环保实践到市场竞争力
“可持续性是美国大豆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张晓平介绍,美国大豆产业自上世纪30年代起推行水土保持的措施、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减少土壤侵蚀。如今,这些实践已形成法律框架下的系统性管理:美国农业部每年随机抽检农场,确保其符合各项农田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欧洲的第三方机构的碳足迹评估显示,美国大豆运抵中国每公斤的二氧化碳当量仅为0.42公斤,远低于中国从其他产区采购的大豆。
美国大豆农场绝大多数为家庭所有,这种私有化模式促使农民将土地视为“代际资产”。张晓平以“休耕轮作”制度为例介绍:美国农业部通过《土壤保护法》要求农民在环境敏感区域(如水源地)保留10%-15%的土地作为生态缓冲带,避免掠夺式种植。“美国种植户常说,土地是从下一代借来的,必须完好归还。”这种理念下,美国大豆主产区(中西部黑土地)的土壤健康度全球领先,为可持续生产奠定基础。
此外,尽管实施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认证与碳足迹追踪,美国大豆的可持续实践并未转嫁额外成本。张晓平解释:“美国的土壤保护法律与农场最佳实践已运行近百年,农民无需额外投入即可达标;审计和认证都是公共服务,下游企业申请证书完全免费。”这种“嵌入式可持续”模式,使美国大豆在保持低碳优势的同时,价格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美国大豆的可持续实践,正在重塑全球农业产业链。张晓平以中国市场为例:通过引入SSAP认证,中国饲料企业可精准选择低足迹碳的原材料,养殖企业使用这样的饲料便可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相关标识,得到市场认可,从而实现溢价销售。引入SSAP认证的企业在降低碳足迹的同时,还能获得市场回报,体现了美国大豆的可持续实践助力大豆供应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美国大豆证明了“可持续与经济效益可以兼得”——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农业无需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增长。
中美大豆合作43载:市场需求的双向赋能
自1982年进入中国以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张晓平总结了合作模式的三大转变:从“技术无偿输入”到“解决方案共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驱动力源于市场需求的“双向赋能”。
如果说饲料技术是合作的起点,那么水产养殖的革新则是双方合作的“高光时刻”。据张晓平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水产养殖仍依赖“肥水养鱼”——用动物粪便和塘泥形成循环,但这种模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资源浪费和水系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协会引进的“80:20”、“小体积大密度网箱技术”、“池塘循环流水技术”等技术,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使得中国水产行业实现了从“肥水养鱼”到“饲料养鱼”、从“沉性料”到“浮性料”、从“混养散养”到“圈养精养”的华丽转身。
张晓平讲述了一个关键案例:2013年,协会在江苏苏州试点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当年建成3条养殖水道,年底验收完全达到试验效果,水产品品质明显提高、产量成倍增长、净水节水效果突出、从业者劳动强度大幅降低。随后这一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时至今日我国已建成约1.8万条养殖水道,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土地成本高昂的地区,帮助养殖户在有限土地上实现高效生产。“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水产养殖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张晓平说。
从最初的的技术启蒙到现阶段的可持续共生,美国大豆产业与中国农业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供需关系。张晓平总结道:“四十余年的合作证明,中美大豆产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全球供应链的价值不在于控制,而在于连接;不在于零和博弈,而在于共创共赢。当一粒大豆承载着科技、环保与合作的基因,它终将滋养的不只是餐桌,更是全球农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