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游云团自西向东到达南京上空,昨天,近期最强降水如约而至。当天,南京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给降雨“加把劲”。一周之内,南京已经两次启动人工增雨,为土地“解渴”。
昨天14时左右,全市迎来明显降水,雨量中等。傍晚前后到上半夜,暖湿气流北抬,同时低涡东移对南京的影响进一步增强,降雨进入最集中时段,雨量达大雨,部分地区暴雨。
南京、六合、溧水、高淳、浦口、江宁等站点昨天均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受江淮气旋影响,全市各区大部分街道(镇)出现陆上7到8级、水面8到9级阵风。
根据省气象台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预计8日下午到夜里,南京地区降雨量可达50毫米以上。记者查阅实时监测数据看到:截至8日17时,高淳区总降水量位列全市第一,其中砖墙镇的降水量就达到31.5毫米;江宁区横溪街道、淳化街道等地雨量也基本在25毫米以上。
这场雨下得可谓“酣畅淋漓”。而另一头,14时2分,溧水区气象台台长王凯和工作人员紧盯着控制台电脑屏幕,摁下了燃烧碘化银的“点火”开关,随后监控画面显示,烟雾从燃烧炉的烟囱里缓缓升腾。由于这次溧水云层条件较好、范围较大,该区气象台加紧在东庐山、回峰山两个点位成功实施“烟炉增雨”远程作业。
本周以来,南京已开展两轮人工增雨。5日凌晨,市气象局在浦口、六合等地发射火箭弹共计18枚;8日至9日,六合、高淳、溧水等地“增雨小分队”又连续作业。这不禁让人好奇:已经下雨了,为何还需要人工增雨为土地“解渴”呢?
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陈曲向记者展示了两组对比数据,“今年1月1日至5月6日,全市仅出现8次小雨到中雨、部分地区大雨天气过程,累计降水量52.3—132.6毫米,雨量分布极不均匀。最少的是六合,高淳雨量是相对最多的。而对比常年同期,六合、高淳两地的降水量多达256.4毫米、364.3毫米。”据他介绍,到目前为止,高淳降水显著偏少六成左右,六合偏少八成,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进入3月越冬作物春发春长加速,对水分需求旺盛,高温缺水对农业的影响较大,需及时提水增墒。”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透露,本月4日夜里到5日早晨的降雨让南京中北部地区的旱情得到缓解,但根据最新的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六合地区仍为中度到重度缺墒,其他地区为轻度到中度缺墒。
“人工增雨不是无中生有‘造雨’,可以理解成向云层‘借’水,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提前24小时监测云层厚度、水汽条件来锁定最佳作业窗口期,利用催化剂快速集结小水滴,让雨下得大一点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干预的双重作用下,可以有效增加雨量,从而缓和气象干旱、改善土壤墒情。
直至今天上午,降雨过程将进入收尾阶段,由阵雨转为阴到多云天气,风力预计到10日夜里有所减弱。目前来看,10日到13日都以晴好天气为主。据了解,这次“解渴”后,南京或将迎来一段降水间歇期,后续局地降雨量仍可能偏少,还需持续关注。(记者 马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