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八月的新疆,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在乡村振兴激昂的鼓声中,各援疆省市的支持似强劲有力的鼓槌,为天山南北乡村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8月11日至17日,“对口援疆潮涌天山”主题采访团实地走访见证各援疆省市深入推动受援地产业蓬勃发展、人才不断汇聚、文化交融传承,感受乡村振兴里那股援疆力量。
锚定优势促增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援疆省市立足各地资源优势,精准施策,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培育起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让乡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阿图什市松他克镇有“无花果之乡”的美誉,下辖的阿孜汗村村民过去守着上千亩无花果树却挣不到钱。2020年,昆山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图什市前方工作组投入1.1亿元打造无花果小镇,使之成为撬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昼夜温差大,夏季日照时间长,是艾草生长的理想之地。2022年,村里成功试种100亩艾草。2023年,泉州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到来后,建艾草加工厂、艾灸体验馆等,让十三户村的艾草产业从种植端延伸到了加工端、销售端。村里生产的艾草、艾绒、艾柱、艾条等产品受市场青睐,销往全疆各地。
“援疆资金的投入,让艾草产业链得到延伸。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更学到了一技之长。”十三户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丰建军说。
在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甬库同心村,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投资建设的“同心共富工坊”数字农业植物工厂实现了无土栽培。这个“智慧工厂”,依托“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带动周边村民转型为产业工人。工厂技术工人艾尼瓦尔·司马义告诉记者,来植物工厂工作快一年了,已经学会了十多种水培蔬菜的种植技术,每个月收入4000元。
目前,甬库同心村有25名村民在这家工厂从事育苗、数据记录等工作,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传技培训育“活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援疆省市通过选派各类专业人才,开展人才培训等方式,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到乡村,同时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2024年,哈密市伊州区柳树沟乡一棵树村在2名鹤壁市农业援疆人才的指导下,菌草试种成功,缓解了村里养殖规模扩大与肉品质量提升中的饲草料不足难题。
自今年4月入疆以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疆专家廖新成与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医疗团队每周都会开展一两次义诊,为阿克陶县各乡镇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
“在江西省援助下,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目前的硬件设施已能满足日常诊疗需求,当前核心任务是让技术扎根当地。”廖新成说。
截至目前,江西省累计选派11批777名援疆人才来到阿克陶县,他们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当地群众,为提升当地医疗水平贡献力量。
在教育方面,各援疆省市纷纷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广东援疆教师潘康友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后,学校的音乐教室经常会响起悦耳的钢琴曲。潘康友每周都与学校其他音乐教师交流如何给孩子们上好音乐课,用艺术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2018年以来,广州市共向疏附县选派400多名优秀援疆教师。2024年,潘康友不仅主动报名第二次援疆,还带上了家人。他的妻子陆婉静如今也是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教师。“我们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来到喀什,扎根基层教育,感到非常自豪。”潘康友说。
以文化人聚民心
各援疆省市高度重视文化援疆工作,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举措,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在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驯鹰文化旅游景区,23岁的铁木尔比克·居马吐尔地总会自豪地向游客展示驯鹰技艺。
2011年5月,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锡援疆以“柯尔克孜驯鹰习俗”为核心IP,让苏木塔什乡实现品牌影响力与客源引流双提升。同时,通过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赋能本地手工艺人,开发刺绣、乐器等“猎鹰”主题文创产品;建成玛纳斯史诗馆、柯尔克孜非遗小镇、刺绣馆等项目,完善中华文化主题共享书屋布点,实现乡镇基础文体设施全覆盖,让阿合奇县文旅产业从“零基础”迈向“快车道”。
在阿克苏地区,浙江援疆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学习交流的场所。各类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民俗活动纷纷走进乡村,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8月,在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组织下,来自湖北省的10余位刺绣合作社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到博乐市阿热勒托海牧场,与当地的绣娘交流、切磋技艺,推动两地民族手工艺创新融合发展。
“来自黄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剪纸与刺绣技艺结合,产品一年能卖200万元,带给我们很大启发。”博乐市思美尔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碧仙·马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