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 车坛要闻

泰达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9-16 浏览:

2025年9月11日至14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如期举行。论坛至今已举办21届,旨在汇聚行业智慧,挖掘产业动力,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其影响力逐年增强,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交流场所之一。论坛也见证了天津经开区汽车产业从成长到转型的持续发展历程。

从燃油时代的稳步积累,到电动智能时代的积极转型,天津经开区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近年来持续聚焦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策略,推动汽车产业在技术含量、智能水平和绿色低碳等方面不断提升。

整车高端化

在汽车产业的长链条中,整车企业发挥着龙头作用。作为经开区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和长城汽车近年来加快转型步伐,目前已全部完成“油电共线”改造,带动产业链进一步向智能化、新能源化方向拓展。

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的生产车间,平均55秒可下线一辆整车,展现出智能制造带来的高效生产能力。该工厂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产品迭代。今年以来,探岳L车型上市,探岳家族第100万辆整车下线;总投资23亿元的新车型技术改造项目启动,涵盖两款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和一款燃油车型,预计2026年4月起陆续投产。

此外,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一汽-大众签署了新能源车型项目合作备忘录,计划2027年在天津分公司投产两款全新新能源车型,推动生产基地实现向“油电共线”全产品结构的转型,为未来引入更多高端新能源车型创造条件。

长城汽车天津生产基地也在推进总投资32亿元的DE平台新车型项目,该产线将用于4款新车型生产,预计第三季度实现标准化作业。项目投产后,将促进区域内零部件配套企业升级。

产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的趋势增强了企业信心。今年6月,一汽丰田销售公司迁入泰达,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布局,强化了在津总部功能。

2023年落地泰达的天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工厂,则围绕“醇氢+电动”两大技术路线,布局绿色智能商用车的本地投放与应用,加快构建醇氢电动商用车新体系。

今年1-8月,天津经开区三大整车厂产量达41.97万台,同比增长5.06%,占全市产量的85.67%;整车产值486.7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市76.78%。新能源车型不断导入,产业技术含量持续提高。

零部件智能化

作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津经开区目前已汇聚20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在整车企业带动下,区域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水平零部件供应体系。

今年年初,长城汽车曼德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光电和热系统两个新工厂正式投产,采用智能化产线。该项目实施后,零部件供应距离大幅缩短,有助于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

天津爱信首款新能源减速器M190也于今年在泰达下线,该产品将配套一汽红旗品牌新车型,具备结构紧凑、功率密度高的特点。

一批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项目,如舍弗勒新能源智能制造、大众变速器动力电机、敏实集团新能源电池盒、三星SDI动力电池、电装电子能量卡及毫米波雷达、易鼎丰整车控制器等相继落地,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产业集聚能力。2023年,泰达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规模达676.5亿元。

循环绿色化

绿色转型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共同方向。天津经开区凭借完备的产业链、技术积累和人才资源,积极发展汽车再制造产业,构建覆盖整车改装、零部件再制造、电池循环利用、残值评估及智能保险等环节的汽车后市场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

近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入驻于家堡新金融大厦,该公司致力于机动车资源全链整合,发展车辆回收、精细拆解、汽车后市场和交易平台等业务,通过规模化再生利用和国际技术合作,提升资源效率,降低碳足迹。

此外,渤天-远程二手车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项目也落户现代产业区,聚焦商用车再制造,年产能预计达7500辆,涵盖轻卡、重卡、客车等多类车型。园区采用先进检测技术和智能化物流系统,重点对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部件进行再制造,形成产业闭环。

天津经开区汽车产业正从“制造”向“制造+再制造”升级,推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通过零部件再利用,每年可减少大量钢材消耗和碳排放,为区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未来,天津经开区将继续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和供应链优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汽车工业转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