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怎么来的

6个回答

珍惜眼前人 2025-06-05 05:12:17
台风形成  条件: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海水温度要高于26.5℃,而且深度要有60米深。台风是一种十分猛烈的天气系统,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能供应。另外,台风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60米深的海水发生翻腾,为了确保海水翻腾中海面温度始终高于26.5℃,暖水层的厚度必须达60米。
  要有合适的流场。台风的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运动。合适的流场(如东风波,赤道辐合带)易产生热带弱气旋,热带弱气旋气压中间低外围高,促使气流不断向气旋中心辐合并作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潜热,形成暖心补给台风能量,并使上升运动越来越强。
  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如果辐合气流直达气旋中心发生空气堆积阻塞,则台风不能形成。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使辐合气流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中心,而是沿着中心旋转,使气旋性环流加强。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距以上,在5~20度之间。
  气流铅直切变要小。即高低空风向风速相差不大。如果高低空风速相差过大,潜热会迅速平流出去,不利于台风暖心形成和维持。纬度大于20度的地区,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台风演变
  一、孕育阶段:太阳经过1天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很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的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云带的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经过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了热带低压—台风初始阶段。
  二、发展(增强)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遇热上升,共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三、成熟阶段:台风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变得强大,具有了造成灾害的能力,如果这时登陆,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四、消亡阶段:台风消亡路径有两个,第一个是: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第二个是:台风在东海北部转向,登陆韩国或穿过朝鲜海峡之后,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指尖星光在流浪 2025-05-05 23:50:46
台风形成  条件: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海水温度要高于26.5℃,而且深度要有60米深。台风是一种十分猛烈的天气系统,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能供应。另外,台风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60米深的海水发生翻腾,为了确保海水翻腾中海面温度始终高于26.5℃,暖水层的厚度必须达60米。
  要有合适的流场。台风的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运动。合适的流场(如东风波,赤道辐合带)易产生热带弱气旋,热带弱气旋气压中间低外围高,促使气流不断向气旋中心辐合并作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潜热,形成暖心补给台风能量,并使上升运动越来越强。
  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如果辐合气流直达气旋中心发生空气堆积阻塞,则台风不能形成。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使辐合气流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中心,而是沿着中心旋转,使气旋性环流加强。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距以上,在5~20度之间。
  气流铅直切变要小。即高低空风向风速相差不大。如果高低空风速相差过大,潜热会迅速平流出去,不利于台风暖心形成和维持。纬度大于20度的地区,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台风演变
  一、孕育阶段:太阳经过1天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很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的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云带的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经过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了热带低压—台风初始阶段。
  二、发展(增强)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遇热上升,共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三、成熟阶段:台风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变得强大,具有了造成灾害的能力,如果这时登陆,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落叶归根 2025-03-28 18:41:31
台风是地球上的空气漩涡。仅仅说它是漩涡不足以形容它,还应给它加上“巨大的”作为定语:一个典型的台风直径能达到800公里。但是,台风的“厚度”(也就是高度)相比它伸展的面积小得多,大约在15到20公里左右。
如果地球从不自转,那么台风也就不可能产生。地球自转会带来一种力,科学家称之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是一种非惯性参照系的惯性力)。相对于推或者拉产生的力而言,科氏力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力,但是它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造就台风。
台风通常孕育在赤道附近的热带海面上。当然,台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的狂暴和体积庞大。最初,如果某地比较热,此处的空气就受热上升,气压变低。周围的空气就会赶来补充这个低压区域。但是,由于科氏力的作用,赶来的空气不会沿径向直达低气压中心,而是盘旋着靠近中心。具体来说,北半球的科氏力会让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正好相反。所以,北半球的台风全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台风的旋转需要巨大的能量驱动,为了给台风提供能量,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于是,在热带洋面上就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漩涡。如果条件合适,这个气旋的能量就会增强。最初,科学家把这个漩涡称作热带低压,按照漩涡中心附近的平均最大风力,它的名字就会逐步升级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如果进一步增强,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台风。
台风就是热带气旋。但是这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的被称为台风(Typhoon)。英语中的“台风”这个词就是来自广东话的“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的则被称为飓风(Hurricane)。
台风有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特征,那就是台风眼。台风眼是台风中心较为平静的地区,圆形,直径大约数十公里,被风壁环绕着。由于风呈螺旋形靠近台风的中心,中心附近的风转得太快了,受到的离心力让它们无法靠近台风的中心,这就是台风眼的来历。台风眼内的天空无云或者少云。如果只看台风眼内平静的天空,谁也无法把它和狂暴的台风联系在一起。
台风形成后,就会向纬度较高的地区运动,所到之处产生破坏。但是一个台风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如果台风得不到足够的水汽和能量,它就会消失——例如,当台风登陆以后,它就会很快的烟消云散。台风也不会运动到纬度太高的地区。
通常,每一个台风都会被编上一个4位数的号码。为了提醒公众对于台风危害的注意,台风同时还会获得一个名字。上个世纪初,美国人曾经用女孩子的名字作为台风的名字。今天,台风的命名更加多样化,例如,台风“龙王”、“悟空”等等。
台风带来巨大的破坏,有人曾设想用人工的方式破坏台风,例如“炸毁”。但是这种想法还无法付诸实践,因为台风的能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台风还释放了热带地区过多的热量,如果没有台风,热带地区很可能发生更加极端的天气现象。此外,台风会给陆地带来充足的降水,还能消除盛夏的炎热。你想要一个台风吗?
孤独的蔷薇 2025-02-23 11:17:54
台风形成  条件: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秋水潺潺 2025-01-27 07:08:14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