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浦阳江洪水灾害主要在中下游,尤以中游诸暨市境最为严重。
中游洪灾
据《诸暨县志》记载:自清同治元年(1862)至宣统三年(1911)的49年中,共发生洪水23次,其中有10次洪水进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37年的36年中,共发生洪水20次,其中有7次洪水进城;1950~1985年的36年中,诸暨城关水位超过14.0米(相应太平桥河段安全泄量910立方米每秒的控制水位)的有14次。近百年来,发生的重大洪灾有:
民国11年(1922)8、9月间连续4次台风侵袭,诸暨城关进水,沿江72个湖畈漫堤、决口,淹没了69个,冲毁堤防6万余丈,损坏10万余丈,全毁桥梁130余座,溺死550余人,失踪3500余人,重伤2700余人,轻伤1.4万余人,疫死560余人,农田被淹74万亩,淤泥压积9.9万亩,冲石压积7.9万亩,民居全毁1500户,损坏7600户。据1962年华东水利学院洪水调查,在堤防尽溃,大面积滞洪情况下,诸暨城关水位仍达14.17米,推算洪峰流量为2800立方米每秒。至今诸暨民间还流传“民国11年,大水没屋檐,死者上万,要活万难”。
民国26年(1937)8月3日下午,台风在温州象山间登陆后,穿越浦阳江流域,大雨兼旬,朱公湖、小连七湖、滋桥湖以及支流大陈江的球山、王家塘、河溪等处决堤10余处,诸暨全县淹田25.6万亩,铁路被淹7公里,水深2米,停车达数旬之久。
民国31年(1942)7月,台风在象山港附近登陆,影响浦阳江流域。诸暨城关调查洪峰流量达2680立方米每秒,白塘湖、安家湖、滋桥湖、道士湖、朱公湖、西泌湖、下泗湖、连七湖以及开化江的洋湖等均决口,铁路被淹21天。因当时为日本侵略军占领,损失无法统计。
1950年6月24日大水,诸暨城关水位14.37米,北庄畈决口,城关铁路被冲毁,停车7天,全县农田受淹14万亩。
1956年8月1日强台风过境,诸暨城关以上流域面雨量175毫米,城关3小时暴雨强度86.9毫米,干支流水位并涨,诸暨城关水位在16小时中由8.3米涨至14.87米(高湖分洪后)。堤防水毁严重,洪水淹田7.1万亩,内涝成灾16万亩,铁路停车30多小时,溺死77人,重伤395人,轻伤891人,受灾3000余户。
1962年9月6日,14号强台风挟带大暴雨,产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诸暨城关以上面雨量277毫米,杨梅桥站563.9毫米、化泉乡横岭顶站461.3毫米,斯宅站411毫米,江水暴涨,江东畈、横山湖、青龙畈、筏畈等37个湖畈先后溃决,洪涝成灾农田27.2万亩,29个村庄被淹。此次抗台抢险中,运用石壁、安华两水库拦洪削峰后,涨势未减,城关水位仍达14.64米,继即开放高湖,定荡畈破堤分洪,分洪量2200万立方米,水势才回落,保证了铁路安全。
1970年6月25日,18小时半流域平均降水103.5毫米,雨量不太大,但诸暨城关水位猛涨到14.53米,湄池水位11.26米,为1970年以前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铁路一侧的月塘湖、西景湖相继溃决,朱公湖告急,安华、祝桥等处铁路被淹,农田成灾11万亩。
1977年6月16日,受高空静止锋切变线和1号台风影响,流域内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在开化江、枫桥江。从降雨开始到洪峰出现仅25个小时,诸暨城关水位达14.82米。连七湖、下四湖、墨城湖等湖畈堤埂均溃决,沿江32个村被淹,受灾面积19.8万亩。
下游灾害
《萧山县志》载,浦阳江下游水灾,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共有52次。建国以前,萧山区境内浦阳江两岸,正规的堤防只有西江塘一条,因此历史上的水灾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西江塘的。明正德十四年(1519),嘉靖六年(1527)、十八年(1539),万历十三年(1585),崇祯十五年(1642),清康熙十五年(1676)、二十年(1681)、五十六年(1717),乾隆六年(1741)、五十六年(1791),道光三十年(1850),同治元年(1862),民国15年(1926)均有“西江塘决”、“水入城市”、“城市驾舟”等记述。
建国以来至1984年,曾发生过大小水灾20次。梅雨成灾的以1955年6月22日洪水最大,富春江下泄流量29000立方米每秒,浦阳江临浦站流量1700立方米每秒,浦阳江洪水受潮水顶托,临浦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0.53米,临浦镇西市街上可行船。经奋力抢救,主要堤防得免漫溃。台风雨成灾的洪水以1956年8月1日最严重,左岸大桥大西畈,朱村桥潘山畈倒堤,干支流两岸被淹农田3.5万亩、成灾1.6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