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45年日本投降的问题。

近日偶然与几个朋友谈起是否买日货问题,话题不知怎么就扯到了日本侵华战争上了。有朋友说当年是中国的抗日军队打退了侵华日军,还有同事说是因为美国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才导致日本的投降。有两个问题在下不明,请赐教:问题一:在美国扔原子弹之前的侵华日军在华是什么局势,打不下去了还是局势大好?问题二:使日本投降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抗战”还是“原子弹”,或者说哪个更多一些。请大家客观公正些,也可以说是大家在一起讨论这段历史吧。。。万分万分感谢!!!

73个回答

白茶与鹿 2024-10-17 12:30:03
问题一:肯定是打不下去了。1、从历史角度,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轴心国瓦解,德国投降,痛失外援。苏联参战,最精锐的关东军全军覆没。
2、而日本自身信奉菊与刀,信奉天皇,结束前士兵宁同归于尽也不投降,详见冲绳岛日军民集体自杀事件。(时间可能有出入,请谅解)
3、从美国方面考虑,一贯秉持“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做法,详见一二战倒卖军火,几乎都是胜局已定的局势下参战,以求获得更开阔的国际市场,更便利的竞争优势,详见门户开放政策,中美友好互助条约。而且,美国相当的审时度势,量力而为,从称霸西半球,海军论,星球大战计划可窥一斑,他十分擅长以战养战,以战求和,利用各种条约为自身牟利,之所以参战,一定是胜局已定。
问题二:从我的角度,更认同抗战,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也功不可没,楼主不要非此即彼,要知道波粒二项性。美国向来锦上添花,以最小的损失博最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性不太强,我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风骨肯定更胜一筹。
以上个人愚见,抛砖引玉,贻笑大方,不好意思。
执手共存亡 2024-09-22 16:15:16
扔原子弹前日军在中国实力虽有减弱,但仍不可小觑。这么说吧,当时的侵华日军没有能力继续进攻中国其余地方,只能固守现有之地;而中国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落后,而且当时的中国当权政府内部扭扭捏捏,不肯和共产党深度合作,所以当时的中国军队是没有能力大面积反攻的。但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日军是两面作战,甚至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一面进攻中国,一面进攻东南亚地区,还跟美国进行太平洋战争。以日本的国力,这种局面是撑不了多久的。有资料显示,当时的日本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人民生活艰难。
我个人认为,使日本投降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是美国投下的那两颗原子弹。因为那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害之巨大。已经引起了日本国内的恐慌和不满,日本政府在此环境下不得不选择投降以保全整个国家。要说抗战也不是没什么用。中国人民的抗战拖住了日本几百万的军队,这几百万的军队就像个无底洞,消耗着日本的国力,即使美国不投原子弹,中国军队耗都能把日本人耗死!
凌乱 2024-09-12 08:52:36
首先第一个问题,当时侵华日军并没有打不下去,也没有形势大好。当时中国处于半胶着状态,共产党与国民党虽说将大部分的大城市放弃,但是却消灭了日本的许多有生力量,可是日本却仍然夺取了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虽说有一部分国民党败退的因素,但是也证明了日本实力不容小觑,不过,由于当时经济大部分都供给军费,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倒退,而且由于在太平洋的惨败,损失了日本最精锐的部队,所以侵华日军还是已经处于下风,如果没有关东军的覆灭与原子弹,可能还得打几年日本还是输。
第二个问题,起决定因素的是关东军的覆灭。关东军誉为皇军之花,拥有100多万部队,但是,苏德战场结束后,德国惨败,苏联军队在华西列夫斯基的带领下,一举歼灭关东军,收复东北,击碎了日本“宁弃本土,不放满洲”的梦想,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脚裸处绑情丝 2024-08-23 21:14:55
第一个问题,日本绝对是打不下去了。日本本土资源贫乏,之所以和美国等同盟国开战,进攻东南亚,就是为了争夺以石油为主的战略资源。但是自中途岛海战后,美军逐渐掌握了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加上长期的潜艇作战,对日本海上补给线的打击很大,使得战争末期日本的资源捉襟见肘。战争毕竟是很消耗资源的,没有资源,尤其是石油,日本“国民大决战”也只不过是鼓动普通百姓去做炮灰的空谈罢了。说到在华日军,其困境也是非常明显的。没有石油,飞机、坦克都不能动;前后方脱节,没有日本本土的物资支援,粮食弹药等是很难补给上的,装备坏了也没办法修理,根本就是一种无法继续作战的状态了。
第二个问题,原子弹只能促使日本决策高层投降,却远远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日本挨炸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两个原子弹的爆炸当量未必比得上美国在日本投下的炸弹总量,只不过是其强大的破坏力使得日本军政高层无法像平常一样躲在掩体里看别人送死了,为了避免在日本“战至最后一人”之前自己先挂掉,就只好选择无条件投降。其实战争后期对日本打击最大的,是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的百余万关东军在苏军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而造成这一事件的前提,是苏联先集中兵力在欧洲解决了德国,尤其是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时候,大量从远东到来的有生力量解决了德军兵临城下的窘境。苏联敢于将远东不设防的原因,除了出色的情报工作了解了日军“不会对苏宣战”的意向和远东几次小规模战役让日军没讨到任何便宜之外,中国的抗战让日军腾不出手来也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抗战”的决定性作用更大些。
我是这么可悲 2024-08-06 04:06:52
关于问题一:
日本在二战期间,共开辟了三大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而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前,日本太平洋战场因美国海空军的毁灭性打击,已经彻底失败;东南亚战场则因中美英军队的打击,也是苟延残喘,而唯有中国战场是日本唯一尚未失败的战场(当然也没有取得彻底胜利)。
当时中日在正面战场上处于胶着状态,国军的节节败退,虽然使日本气焰十分嚣张,但由于大片国土的沦陷,反而在客观上使日本军队因长线作战出现兵力、补给严重不足,以致无力西进的局面,而国民党军当时也无力反攻,所以处于相持阶段,此其一。
其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共产党军队提前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进入了反攻阶段。抗战进入1944年下半年后,日本军队的兵力和补给的严重不足,不仅导致了其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上无法实现新的突破,而且也导致了其在占领地区面对共产党军队的攻击而做出战略调整,即由原先的扫荡围剿变为收缩防御。共产党军队也在此时改变了原先的战略部署,由发动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转变为集中优势兵力逐次拔掉日军据点,将分散的抗日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的方针。到1945年下半年初,中国战场上,正面战场持续胶着,敌后战场已经收复大量领土。这也是为什么,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军队能够先于国民党军队迅速接受日军投降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1944年下半年后,中国战场上,日军继续维持战争的能力已大大削弱,抗战已从战略相持阶段迅速向战略反攻阶段转变,尽管当时的正面战场尚处于胶着状态,但即使没有后来美国和苏联的介入,早则2年,晚则3年,日本也必将在中国战场上面临完全失败(如果国共两党能够把合作继续到战争结束的话)
关于第二个问题:
如果你所说的日本的投降是指日本的全面投降的话,那么,这种投降应当是全部战场的投降,那么毫无疑问,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率先取得的全面胜利是导致日本全面投降的关键因素,所谓的原子弹轰炸、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都仅仅是加速了这一投降实现的步伐罢了。因为在1944年下半年时,日本的失败,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如果你所说的日本的投降,仅指对中国的投降的话,那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国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尽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直至战争结束也没有大的胜利,尽管共产党敌后战场迟至1944年下半年才开始转入战略反攻,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正是这样的一个局面,消耗了日本几乎全部的战争能力,以至于其不仅在中国战场上逐步不利,而且也使其无法向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投入更多的战争资源。
最后,我还想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从中国战场而言,还是从整个日本侵略战争而言,甚至于整个二战而言,中国都付出了巨大到难以想象的代价,同时也做出了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会过分的贡献,评价中国在整个二战中的表现,及其作用,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回答他儿子的一段话最为适合:
“假如没有中国,或者假如中国战败了,日本就不需要把几乎全部的战争能力投入到中国,那时,在东南亚甚至在太平洋,我们都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假如没有中国,或者中国战败了,日本军队就可以穿越中亚,轻易占领中东,那时,我们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能源,因为那时,不仅俄国人可能单独与德日媾和,以至于欧洲战场彻底失败,而且,那时,我们将面临日本和德国的东西夹击。孩子,如果没有中国,现在站在这里庆祝胜利的,就不会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