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俄中历史上有三次结盟,具体如下:
第一次结盟在1896年清朝时期,签订《中俄密约》。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抵御日本,与沙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俄以“共同防日”为名,获得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特权,并租借旅顺、大连。最终,沙俄借机扩大在华势力,后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盟约名存实亡,中国丧失东北主权。
第二次结盟于1945年民国时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二战末期,国民政府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签订此约。内容包括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允许苏联共同管理长春铁路、使用旅顺军港30年。结果是中国丧失外蒙古(约160万平方公里)及东北部分权益,为后续中苏矛盾埋下隐患。
第三次结盟是1950年新中国时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冷战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盟对抗西方。苏联提供工业援助(156个项目),双方军事协作,中国收回旅顺、大连主权。不过,赫鲁晓夫时期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加剧,20世纪60年代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中苏边境冲突升级,盟约名存实亡。
三次结盟均以中国主权受损或关系破裂告终,核心原因包括大国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分歧及主权让渡风险。当前中俄保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同时实现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