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部除皱术的全面部除皱术的发展历史

1个回答

蓝天拥抱白绵云 2025-07-23 19:22:59

192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面部除皱术产生了。一个巴黎的皮肤科医生Madame Noel于1926年在一篇综述性文献中首先报道。
1921年,Joseph发表了一篇文章声明他已于1912年完成了一例全面部除皱手术。
根据Gonzalez-ulloa的记载,在20世纪初始,Cantnell(1902年)、Cabanes(1903年)等人就已开展了皮肤除皱术。 Ch.C.Miller(1907年)对于范围更大、准确性更高的除皱术进行了记载。所以,有人认为,全面部除皱术的创始应属于Ch.C.Miller。但那个时期的手术方法是现代医学难以接受的,如向老化失去脂肪的松弛皮肤皮下植入异物,以撑开皱纹等。
Holl?nder所采用的手术切开法与现代的除皱术有些相似。即在耳前部施行垂直切开,将切开的皮肤由耳廓向后拉,直至颈部和项部。当时的手术主要是皮肤切除,间或在颏部或颈部皮肤切除的基础上再去除部分脂肪。
1926年,Na?l认为,将手术分两次进行瘢痕会不明显。他在额的发际部、颞部的发际内实施椭圆形皮肤切开,有时也采用半月形皮肤切开。但在手术初期,其不足之处是未实施皮肤剥离或剥离不充分。Bames、Jseqh、Boargaet等人对上述全面部除皱术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全面部除皱手术的技术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分离平面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20世纪40年代,全面部除皱术在整形外科临床工作中正式开展起来。在此之后,又经过几度变迁,到了Mario Gonzalez—Ulloa时代,除皱术大体已得到确立。
自1969年首次提出深部结构的再复位后,1976年Tessier以及Mitz和 Peyronie进一步提出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的概念。其后被公认为第二代除皱手术。
Hamra(1992)和高景恒(1994)将除皱手术技术的发展划为三代成形的手术技术,即皮下分离提紧的第一代技术,皮下分离加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分离提紧的第二代技术,深部平面提紧的除皱术和其后的复合除皱术的第三代技术。按照分离平面的深度,也有人将骨膜下除皱术称为第三代除皱术。
1979年在第七次国际整形外科会议上Tessier推荐一种称之为“矫形骨膜下面部提升术 ”(orthomophic subperiosteal face lift) 。
1984年和1988年,Dsillauis和Santana提出骨膜下入路的除皱手术的经验及其理论。并认为这是第三代除皱手术,有12%的面神经前额支麻痹的严重并发症,是其不可取的。
1988年,Psillakis报告105例骨膜下分离除皱术的经验和理论。
1989年,Furnas报告在面颈除皱术中剪断颧弓韧带、颈阔肌耳韧带和下颌骨韧带可以提高除皱术的效果。
1990年Hamra报告403例的深部除皱手术的经验。发展了Mitz的SMAS除皱手术技术,解决了其它手术方式中对鼻唇沟过深解决不充分的困难问题,并提出该项技术为第三代除皱手术技术。
1991年Antonic和Maillard分别报告42例和250例改良的骨膜除皱手术的经验。
1991和 1992年Ramire等人分别报告34例和213例颧弓骨膜下入路除皱术的经验。同年Hamra在深部除皱手术的基础上,推荐复合除皱术的新概念 (Composite Rhydectomy),报告167例有很少并发症的经验,重申第三代除皱术的概念。
然而1993年Antoio报告213例及有耳前切口的骨膜下除皱术的经验,但其中有2例出现持久性面神经额肌支麻痹,认为骨膜下除皱术是除皱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但在Maillard评价这篇报告中提到面神经前额支的损伤仍不可避免。因此何为第三代除皱手术技术,是复合除皱手术还是骨膜下除皱手术技术(Subperiosteal Approacb),仍是当今有待争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