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力的本质:超越军事的“政治信用” 1.军阀的先天缺陷——无共同信仰支撑 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作为明末降清将领,背负“汉奸”污名,其政治信用早已破产: 清朝建立后,民众视其为民族叛徒(“人人恨不得生啖其肉”)。即便反清时宣称“复明”,民众仍视其为投机,无法建立“上下同心”的凝聚力。 对比案例: 秦末起义军以“公子扶苏”为旗帜。扶苏虽无军政实绩,但“仁德之名”积累的信用值成为组织核心。反观三藩,污名使其丧失道德号召力,只能靠军饷胁迫征兵。 2.后勤与民心的崩解 三藩兵力虽强(吴三桂一度控制西南),但: 后勤依赖掠夺:无法建立稳定赋税体系,强征粮草激化民怨; 统治区民众消极抵抗:百姓不认同其“复明”口号(如云南多地爆发抗粮暴动); 组织力=生产力×认同度:三藩仅有武力“生产力”,却无民众“认同度”,最终资源枯竭。 二、三藩对比太平天国:合法性的正反教材 1.太平天国的“信用重建”尝试 扫盲+均田地:通过文化教育打破文盲壁垒,土地改革争取底层支持; 妇女解放:严令废止缠足(反被清廷污名化为“破坏纲常”); 外来意识形态破局:借助拜上帝教突破清廷儒学话语垄断,构建新认同。 (虽最终失败,但初期组织力远超三藩) 2.三藩的致命短板:既无旧道德,也无新叙事 旧道德破产:降清叛明已失儒家“忠义”根基; 新叙事空洞:反清时忽称“复明”,忽自立为帝(吴三桂建周政权),立场反复消解信任; 军队沦为雇佣兵:士兵为粮饷而战,无信仰支撑,士气易溃(如清军攻湖南时大批倒戈)。 三、历史镜鉴:组织力的终极密码是“民心承兑” 1.“名义正义”决定资源动员上限 刘邦“约法三章”凝聚秦民,朱元璋“驱除胡虏”号召汉人,均以政治正义性激活民间力量; 三藩的军事调度仅是“术”,而民心归属才是“道”。无道之术,终如沙上筑塔。 2.军阀模式的先天困境 肉身下跪易扶,精神跪伏难救:三藩对清廷的精神依附性未被民众遗忘,反清时仍被视作“旧奴叛主”而非“义军起义” 权力结构致命伤:军阀依赖个人威权(如吴三桂),非制度性组织。首领一死,势力速崩(吴三桂病逝后叛军瓦解)。 结论:三藩之败是“政治信用破产”的必然 三藩拥有兵力而无组织力,占据地盘而无根基。其败因不在战场,而在失去书写历史叙事的资格: 对旧王朝:他们是叛徒; 对民众:他们是掠夺者; 对新王朝:他们是投机者。 这种三重失信,注定其无法调动真正的战争潜能——人民的意志。此即“无力量”的本质。
还不知道如何公考备考的小伙伴 也可以留下自己的专业+学历+地区 我会给大家提供免费的选岗指导和备考计划哦~ 让你们事半功倍,少走一些弯路 祝大家早日上岸!
TBS 每当发生战争或冲突时,都有儿童被迫参战的情况。 日本儿童兵在上一次战争中参与了细菌武器的研制,这一点并不为人所知。
侵删 PixivFE官方实例地址:pixiv.perennialte.ch PixivFE源代码地址:codeberg.org/PixivFE/PixivFE B站上没人讲这个,这么好的东西不给大家分享挺可惜的,所以我赶制出来了这个有点粗糙的视频展示这个项目 请各位支持原作者! 点点转发!
参考资料:《刘英俊勇拦惊马救儿童的雷锋式好战士》——黑龙江日报 《1966年一战士舍身救6名儿童牺牲,被救者替其尽孝,4人还改名念恩》——看历史浮沉 《1966年,刘英俊救6名儿童,43年后烈士母亲去世,6人尽孝含泪送别》——灵寒青文 《1966年烈士勇拦惊马救6名儿童,43年后烈士母亲离世,6人含泪跪别》——历史真鉴 《刘英俊》——百度百科 BGM:《英雄主义》
-
你能完成一次昼夜念佛,就百分百能往生!【大安法师开示】
314 堂吉诃德大战高考阅读真题
孙中山先生为何同时受两党的尊重?
上涨时都不敢进场 下跌时才进场却有信心?
我终于把考研英语猜词题搞懂了!
知识综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