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不会教的危险能力:用清晰表达赢回话语权——我用13年演讲经历亲测有效的“高效能人士英语的8个习惯”
向老师导语:
我第一次读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在四川大学本科备战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那年。那不是一次简单的阅读,更不是一次单纯的备赛。那本书对我而言,远远超过一套人生建议的清单,它更像是一位沉静的导师——在我还不太确定自己是谁、能成为什么的时候,它悄悄地告诉我:成长并不神秘,改变并不遥远。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柯维谈的是习惯、效率,但我真正读懂的,是一种人格的锻造原则——要面对外部世界,先学会整理内心;要打动他人,先学会与自己讲清楚。那本书没有直接教我快速说服人的技巧,却让我开始用语言去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
这些年我教过许多学生、上过许多舞台,我越来越相信:语言从不是一项附属的技能,而是通往秩序、力量与尊严的道路。表达清晰的人,是内在结构清晰的人。他不是用语言遮掩困惑,而是用语言把混沌变成可以安身立命的现实。他们不一定声音洪亮,却总是令人信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敢于承担每一个词的分量。
而这一切,学校却基本不会教给你。因为在多数学校中,真正受到鼓励的,不是深度表达,而是”情绪稳定“与”按部就班“。高考制度要求的是近乎“标准答案”,不是自我清晰的阐述;表达的复杂性往往被视为“风险”,甚至”政治不正确“。在你真正学会清晰表达之前,你很可能已被贴上“太敏感”“太激进”“不够听话”的标签,而这一标签的代价,可能是沉默、退让,甚至丧失了继续表达的勇气。
清晰表达的理想于是落在每一位个体的肩上。想要成为这样的人,靠的不是学习“话术”,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修身:像在泥泞中寻找踏实石头那样,一步一步学会辨认、使用那些真正属于你的词语。真正的表达,不在于你说得有多快,而在于你能不能说出心中那句最真实的话。
这正是我在过去13年里教学与实践中逐步提炼出的八个习惯——它们不是万能的技巧,而是一种路径。它们不会让你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会一点点剥去语言的杂质,雕出属于你自己的声音。掌握它们,你的表达会更有力量;但更重要的,是你会在这个由语言构建的世界中,活得更加真实。
【具体的学习方案和课程,关注我的“羊说”(xy88chicago),并在后台留言咨询】
立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