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视频深刻探讨了当代社会与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反乌托邦之间的惊人相似性,指出我们正通过无休止地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将自己囚禁于一个由消费主义、即时满足和数字娱乐构建的“软性监狱”中。视频认为,这种以快乐为核心的控制机制,正在侵蚀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情感深度和真正的自由。最终,视频呼吁我们通过艺术、哲学和刻意的“停顿”来对抗这种麻木,重新找回内心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整。
人只会在意自己付出过的东西
I hope you enjoy ;) ins: evanjolley
“欲望参与了我的创作。” 我们在柏林附近的工作室拜访了美国画家格蕾丝·韦弗(Grace Weaver),发现这位艺术家正与女性身体进行着一场深入的对话和探索。 “我认为非常吸引人的是,如果你一路回溯到艺术史的最开端,比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些雕像就是女性形象。这几乎是我们拥有的最早的艺术作品。同样令人着迷的是,我们并不完全理解这些作品的真正含义。你可以称它们为——人们也确实这样称呼——生育女神、生育雕塑等等。但我们确实知道,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塑造女性形象。那个时期的早期男性形象非常少。因此,当我在作品中也创作一个形象时,我觉得我以自己的微薄方式,获得了与这部辉煌壮丽的整个艺术史相连接的机会。” 7 “我需要说明,画中的女人不是我;她也不是某个真实个体的肖像。相反,她是一个原型的‘女人’或‘女孩’[…]。她是我自身感知的外貌和感受到的身体体验,与无数其他女性(无论是在现实中相遇还是在图像世界中相遇)的外貌和想象的身体体验的融合——所有这些都在我自身想象力的混合之镜中融合在一起。或许我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废弃部件的墓地:四肢和躯干、面孔和手脚,全部从不同的来源采集而来,准备像组装魔像(golem)一样,被拼装成一个新的、自主的生命体。” 在格蕾丝·韦弗(Grace Weaver,1989年生)的绘画、素描和雕塑作品中,她不断推动着人体形态的边界。在近作中,艺术家转向了原型母题,包括母亲与孩子,以及女性裸体。对韦弗而言,身体不仅仅是一个主题,更是一个场所——一个舞台,线条以抒情的姿态在此起舞,情感也由此得以凸显。她的创作意识始终围绕着绘画过程本身:无论是水彩、油画还是丙烯,她都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和笔触的编舞,最终形成一种“满幅的”、“湿碰湿的”、画面整体融汇在一起的作品。 “绘画始终存在这样一种悖论:它将完全短暂的事物化为永恒。在我看来,这是世间极为罕见的能力,或许只有摄影能与之媲美。当今世界有太多事物需要经过繁琐的编辑流程,或是经由某种集体决策产生。而绘画却拥有这种特殊能力,能将某种感受和某个非常精微的瞬间永远定格。我认为,正是这种与其他创作形式的鲜明对比,让它显得尤为重要。” 格蕾丝·韦弗(Grace Weaver,1989年生于佛蒙特州)现于纽约和柏林生活与工作。她的作品曾在多家国际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23-2024)、纽伦堡新博物馆(Neues Museum Nürnberg,2023-2024)、奥尔登堡艺术协会(Oldenburger Kunstverein,2019)、埃尔兰根艺术宫(Kunstpalais Erlangen,2019)、罗伊特林根艺术协会(Kunstverein Reutlingen,2017)和金奈达克希纳·契特拉艺术馆(Dakshina Chitra, Chennai,2012)等。韦弗的作品也曾参与众多群展。 韦弗的作品被以下机构收藏(节选): • ARoS奥胡斯艺术博物馆(丹麦) • 诺福克克莱斯勒艺术博物馆(美国) • 伯灵顿弗莱明艺术博物馆(美国) • 卢瓦尔河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FRAC des Pays de la Loire,法国) • K&L Museum(韩国果川) • 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德国) • 哥伦布艺术博物馆(The Pizzuti Collection,美国) • 非拉收藏(Sammlung Philara,德国) •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中国) • 8smička收藏(捷克) • 扎布卢多维奇收藏(英国伦敦)等。 格蕾丝·韦弗接受了马克-克里斯托夫·瓦格纳(Marc-Christoph Wagner)在其位于柏林附近兰格斯多夫(Rangsdorf)的工作室的采访。采访录制于2025年5月。
BV1SiBvYSEwz 210问:因工作忙,有时观照力不足,便采用了大圆满中“断”念法,一天数十次,这样于颠倒中似较前有些把持力。 答:这种简易禅法于事忙人最适用。你能每天做数十次,日久功深,自然于不知不觉中打成一片,而归家稳坐矣。 211问:座下“断”念法,即于事忙或心念外驰散乱之际喊一声“断”。 答:不一定喊“断”,一觉即行。 212问:座下很少忘记保任,干活休息也一样。有时一想观音圣号或弥陀圣号,耳边自动响起念佛声,甚至流行歌曲也是一样。怎么办? 答:这耳边的一切音声,均不可睬它,任它自生自灭。 213问:有时在念头上没觉察,念尾巴上才知道。 答:这是觉迟了,力量不够。要看话头,念头一来就化空它。如念头转了个圈才看见,那是看的话尾巴。所以禅家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照的好处就是,念头来了就知道,境界来了,有的觉照在前有的觉照在后。顺境不易察觉,而恶境界却易觉察。 问:如何观心? 答:心者即念头,念头来了就化掉它,不跟它跑。起初是通过持咒化掉妄念,看见念头,念头就没有了。定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念头来了不用化,自己就化了,直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了了分明即照,不动就是寂。起妙用时,应缘接物时就起念,不应缘时就没有念,这是最好的禅法。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问:“观自在”就是对事事物物不粘着,也不偏废,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就这样老老实实地随缘度日就行了。这种理解对吗?另外,我与丈夫将在元月27日开始打七。 答:你的体会非常正确!就这样老老实实地随缘度日是了。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也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的一种绝学无为闲道人的平常心是也。 你们夫妇真是好样的!既能于理上醒悟,更不废事修。于此苦寒时节,不忘打七用功,将来定能证成大道,圆满菩提。 问:对下座的观照功夫,其下手处,仍未明白。今观照似有三种下手法,请师开示。(1)直下观照妄念,不取不舍照之。(2)观照心念起处,念起即觉,不随之攀缘流浪。(3)观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皆属无常幻化之物,应远离贪著。 答:前两种看起来似两种,其实是一种。因能念起即觉,即直下观照妄念,不然不能念起即觉。不随念转即是不取,念来只是不随之转,而不是压它不起,也不是讨厌它而舍离。故两种是一法也。第三种很好,除对妄念调治外,对事境须如此观照。 问:弟子采用上面的第三种方法,这样是否符合上师要求? 答:只观境,不观心念,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 问:有人说:念念不停留也是修行中的过程。但按师父的开示,念念不停留是本性的大机大用,请师父再为指点。 答:“念念不停留”,如还有个念念不停留在,就不究竟,仍要化去。我说的“念念不停留”是用,“当下即是空”,不需用心去化。 问:“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究竟起念不起念? 答:照即是用,即是念念不停留。无念之可念,无起之可起,法尔显现,自然应缘。 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这两点怎么矛盾了? 答:“看心观静,不动不起”,这是压念不起,故大错。现在叫你观照,是叫你看着妄念的起处,不跟它跑,而不是压念不起,故不相同,没有矛盾。 问:平时用功无非是息妄显真,但《圆觉经》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似让人无法把持。所以弟子在平时观照和静坐观心时,总觉得左右不是,不能确定具体方法,又怕念起,又怕犯压念的毛病。 答:让你观心,不随念去,就是不起妄念。平时不故意起念头,不向外攀缘,而当妄念起时也不执著妄念。念起即觉,不随逐、不压制。只是了了觉知,不起分别。这就是“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的用功方法。 问:下座后,对境生心,为境界所转,当如何用功? 答: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友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功夫到后面,观熟了,就不要观了,再观就多事了。所以,先下手要“观”,做到后面就不要“观”了,把这个“观”字忘掉才能进步,功夫才能上上升进。再更进一步,连“忘记”也没有了,那功夫就由“有为”进入到“无为”了。功夫就是要由“有为”渐渐地进入“无为”。无为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开始一定要有为地观,就是有心地做功夫。到了后来,无心做功夫,什么功夫都没有了,就更进一步了。
【书单】星座和Mbti都没办法帮你识别有毒人格,但是读书可以!
外卖员之死:解读印尼骚乱事件
都9月11号了!教资备考还没有思路的抄我的,快背
信奥比赛出题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上国料勇——《最终幻想》的美术之路
知识综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