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8月2日文章,原题:历史失忆症如何加剧中美冲突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与德国不同,日本从未充分诚实地正视其战争历史,尤其是在对华侵略这个问题上。不幸的是,这一事实已被(西方)遗忘。令人震惊的是,据说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首次访问日本时宣称:“我们有着相同的武士精神,这定义了两国军队。日本是我们遏制中国军事侵略不可或缺的伙伴。”
1839年至1945年,中国屡遭列强入侵、欺凌和占领。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随后,法俄德日纷纷效仿。外国势力在华设立租界。他们(主要是西方人)自认在种族和文化上优于中国人,对中国人表现出轻视态度。鉴于这段(屈辱)历史,难怪中国人民决心不再受欺凌。这种决心被有些人误认为是“侵略性”。但对北京来说,这是防御性的。了解中国的敏感性至关重要,这样才能避免愚蠢地陷入一场无人希望发生的战争。
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在这样的历史讨论中常被提及。但将中国描述为“崛起”的大国是错的,中国是正在“回归”的大国。若不了解这点,只会加剧误解。
美国对中国的回应是威慑和团结盟友的战略:通过“奥库斯”与澳英结盟;与菲日加强防务合作;拉印度加入“四边安全机制”;现在则与日韩合作,名义上是对抗朝鲜,实际上却形成抗衡中国的集团。美国官员甚至询问日澳,若与中国发生冲突,他们将采取何种立场?这似乎表明(西方)一些人渴望在中国变得过于强大前,迅速发动一场战争来消除这一“威胁”。
当那些曾经的侵略者既不承认也不反省过去的罪行、反而加紧备战之时,这种行为只会加剧中国人民对历史重演的担忧。
中美关系中“行动、反应和过度反应”的恶性循环必须被打破。第一步是英语媒体停止对中国脱离历史背景的片面描述。明智的准则是:倾听对方意见。在英语圈里,细致入微的声音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媒体不断放大尖锐言论的情况下。其次,必须教育(西方)政客和官员保持克制和判断力。太多人不了解历史,只能从远处透过模糊的玻璃看到模糊的影子。当然,不可能叫醒装睡的人。但只要为了维护亚洲和平,就必须做出努力。还有,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而不是那些装腔作势、只为国内听众发声的(西方)政客的咆哮。对那些愿意汲取历史教训的人来说,历史是值得借鉴的。(作者是新加坡前总检察长温长明,辛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