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天津报道 记者梁希理】在天津历史悠久的滨江道与和平路交口,每周六和节假日下午2:30,曹禺名剧《日出》片段都会在这里上演。11月15日,记者有幸跟随“老街区里潮流新”媒体团一同观演。这里紧挨着故事发生地惠中饭店旧址,在具有年代感的历史建筑旁,看着剧中人演绎的经典画面,不经意间就会入戏,一同回到百年前那个风云际会的天津。当剧中的陈白露喊出“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的经典独白,即便是没看过《日出》的记者,情绪也第一时间站上最高峰,就差跟着演员一起喊出声来。
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舞台,台下观众无需正襟危坐,天津沉浸式戏剧打破了大众对戏剧的传统认知,让更多人感受戏剧的魅力。
一位小红书网友在体验了沉浸式感官戏剧《寻找戏剧家》后说,“当我摸到雨衣,听到雨声,闻到药味,我就知道我是《雷雨》中的周夫人。”这部在曹禺剧院驻场演出的戏剧, 同样另辟蹊径,让观众以“闭着眼睛看戏”的方式体会戏剧经典。
闭上眼睛还能“看”戏吗?当然可以,而且还会“入戏”更深。戴上眼罩进入剧情场景,感官会更加灵敏。蝉鸣、鸟语或是雷声的回荡耳边,麦香、酒气等飘散空中……置身这样的环境氛围,仿佛在跟随那些角色、甚至成为那些角色。
除了在氛围环境上极大刺激感官,让观者获得全方位观赏体验,天津沉浸式戏剧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在“如何让游客深度参与”上下功夫。以《寻找戏剧家》为例,观众在购票后可以选择剧中扮演的角色和任务,可以代入曹禺笔下《日出》、《原野》、《雷雨》作品,在戏中与演员进行互动表演,开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戏剧之旅。
在这些沉浸式戏剧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影响剧情的发展,这种高度互动性和个性化体验,正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点之一。许多年轻网友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在天津观看沉浸式戏剧的经验,有些网友甚至在“二刷、三刷的体验后仍兴致勃勃”。
在名人故居内上演戏剧,逼真的故事场景节省了内容铺垫和情绪调动的环节,也让天津名人故居资源的活化利用,有了更多可能。
近代学术巨匠梁启超、中国现代剧大师曹禺等居住过的小洋楼,正在成为一批沉浸式戏剧的诞生地。“来天津,‘先参观曹禺故居、再到隔壁曹禺剧院看演出’已经成为不少戏剧爱好者的选择。”曹禺故居纪念馆项目负责人李茜介绍,提升改造后的曹禺故居纪念馆不仅能够为游客观众提供沉浸式主题演出,还能够承载展览、音乐会等各类文化活动。
天津是戏剧重镇,有“戏曲大码头”“中国话剧的摇篮”等美誉。这里不仅舞台上繁星璀璨,生活中也处处有戏。越来越多的观演者来到天津,在街区、在名人故居或是剧院开启一次戏剧的奇妙旅程,从中深度领略天津的文化和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