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助贷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根据监管要求,自2025年10月1日起,商业银行总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这一政策旨在规范助贷市场,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合规性。
名单制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合作指引,使其能够在众多助贷机构中更准确地筛选出符合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偏好的合作对象。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无资质或风控能力弱的机构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和合规性均将大幅提升。
目前,已有金融机构开始响应这一政策。5月12日,尚诚消费金融公示了贷后合作机构名单,包括平安融易(江苏)融资担保、江苏汇通金科、蚂蚁智信(杭州)、云瀚信息等20余家机构。广州银行、承德银行等也相继公布了助贷合作名单,名单内的多为头部助贷平台。
名单制管理的实施将加剧行业分化和洗牌。头部助贷机构凭借其合规能力、科技能力、品牌影响力等优势,更容易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为了能够进入金融机构的合作名单并保持在名单内,头部助贷机构也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合规经营。
在业内看来,助贷名单制管理对利率处于24%至36%区间的中小助贷机构造成了显著冲击。这类机构因综合成本可能突破红线,如叠加担保费、会员费后实际利率超过24%,难以进入银行合作名单,导致其失去资金支持。
一旦失去资金“断流”,中小助贷机构交易量将迅速萎缩。这些机构原本依赖外部资金方,通过“双融单模式”在24%至36%利率区间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但资金断流后,即便拥有再多用户也无法完成放款,资金端吃紧。
名单制管理的设立与遵照执行,能够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为持牌机构自身权益与同业合作带来更加充分的保障。(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