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AI眼镜正逐渐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新热点。据多方消息透露,如果各厂商计划如期推进,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将见证一批AI眼镜的集中上市。中国电信、小度、Rokid及雷鸟等品牌均在此列。
中国电信自研的AI智能眼镜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悉,该眼镜已具备识别物体、人像、拨打电话、编辑短信及跨语种翻译等多项功能,并正在研发更多垂直场景应用,如识别食物卡路里和营养成分等。中国电信方面表示,力争将成本控制在两千元以内,预计最快将于2025年5月正式面市。在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电信的AI眼镜还展示了其在帮助视障人士参观展台方面的社会价值,通过星辰大模型进行图像识别,并通过语音传递信息,为视障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移动也在AI眼镜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中国移动相关技术专家表示,公司已向相关厂商提供了九天75B语言大模型的API接口,支持用户通过对话实现精准意图识别,从而提供一语导航、一语听歌等服务。此外,中国移动还展望了AI眼镜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认为AI眼镜将成为这些行业中重要的生产工具。
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的eSIMAI运动眼镜也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开售,进一步丰富了AI眼镜市场的产品线。
华泰证券发布的研报指出,今年的“百镜大战”有望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提供新的增长机遇,同时也为国内大模型的落地提供了理想的硬件载体和应用场景。多家上市公司已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积极回应AI眼镜相关话题,包括兆易创新、利亚德光电、炬芯科技及深圳佰维存储等,它们均表示已在AI眼镜领域展开布局或合作。
不过,AI眼镜市场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移动相关技术专家指出,AI眼镜需要高分辨率、宽视场角和轻量化的显示技术,但目前的光学方案仍存在成本高、良率低、亮度不足等问题。此外,AI眼镜的高功耗导致续航时间短,体积和算力有限也限制了其AR渲染和大模型性能。在交互方式上,AI眼镜需要自然、高效的语音、手势、眼动控制等技术,但目前这些技术在准确性和用户体验上仍有不足。
除了技术挑战外,行业标准不一以及设备兼容性等问题也限制了AI眼镜生态的完善。为此,专家建议推动行业联盟的成立,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市场的协同发展。(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