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自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机制以来,该政策在资本市场上的效果逐渐显现。据统计,截至12月2日,已有17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180份回购增持贷款公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到386.2亿元,占首期3000亿元额度的12.87%。
这一机制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显著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优质公司进行股票回购增持的能力和动力。业内人士表示,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不仅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还能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和市场的信心,稳定股价和市场情绪,推动A股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从披露情况来看,173家上市公司中,有130家公司获得了回购专项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236.42亿元;47家公司的大股东获得了增持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49.79亿元。其中,中国石化、中国外运、海亮股份和金田股份等4家公司既披露了回购贷款情况,也披露了股东获得增持贷款的情况。此外,部分公司主要股东还获得了多笔增持贷款,如东方盛虹和电科数字分别披露了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3笔和2笔增持贷款情况。
从落地范围来看,回购增持贷款已覆盖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多个板块,民营企业数量较多,占比达到64.74%。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力设备、医药生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上市公司较多。此外,已有上市公司使用贷款资金完成回购计划,如抚顺特钢于11月22日完成回购,回购资金包括公司自有资金和银行回购专项借款。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也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杨超认为,回购增持贷款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目标高度契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将更多流向业绩稳定、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强化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配置。
不过,在申请回购增持贷款时,上市公司或股东也需要注意合规审查、专款专用、信息披露、风控能力和合作银行等问题。未来,随着回购增持贷款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地范围的不断扩大,预计将有更多上市公司和股东受益于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