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光伏2025:供需两侧发力,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

瑞旭新闻网

2025-03-04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月27日主办的“光伏行业2024年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记者获悉,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了内卷加剧、全球化壁垒提升、阶段性供需错配等。根据预测,202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仍将维持高位,但行业上下游仍面临不少挑战。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的问题,需要行业供需两侧发力,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

回顾2024:装机与发电量继续增长

在过去的2024年,光伏无论装机量还是技术创新均实现了新突破。记者在会上获悉,光伏新增装机继2023年首次突破2亿千瓦后,2024年再次超预期地达到2.78亿千瓦,同比增长28%,占全国新增装机的65%左右;其中,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到3.75亿千瓦,占比达到42%,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光伏发电量超过7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6%,较2023年增长1.2个百分点,绿色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的产能产量和技术水平继续保持全球的优势地位,技术持续创新,迭代升级。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实现了对先发优势国家的赶超,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不断刷新,为我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2024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报告中介绍,制造端,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10%,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加46.3%、12.8%;应用端,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8.3%我国光伏累计装机突破880GW。

当前光伏行业出现了内卷竞争加剧等问题,行业上下游仍面临不少挑战。记者了解到,下游开发应用领域,随着风光的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电力消纳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内的分布式光伏还没有充分打开发展空间。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政策虽然迅速落地,但各省实施细则出台尚需时日。

展望2025:新增装机仍将维持高位

202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管理办法、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等行业重大政策陆续出台。王勃华表示,今年新政策的出台给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受到风光大基地等项目政策影响小,“新老划断”原则预留了宽限期,全社会用电需求稳步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仍将维持高位,增长装机居于215GW—255GW之间。

王勃华进一步介绍,光伏市场增长基本面仍有较强依托。全社会用电需求仍稳步增长,社会用电绿色化转型进程持续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储能/氢能产业链成本下降,AI等技术改变行业业态;光伏产业链技术持续进步,推动行业挖掘更多应用场景。

当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路线图(2024—2025年)》包含一年一度更新的各产业链环节最新技术进展情况,以及对于到2030年的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截至今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连续九年组织专家编制发布路线图报告。

供需两侧发力,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

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的问题,王勃华建议,需要行业供需两侧发力,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

在供给侧,建议企业加快提升专利质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专利。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创新的产业环境,积极运用各种方式维护自身利益。

在需求侧,电力交易已成为影响光伏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光伏电站运维要向运营的生态进一步发展,业主单位和运维企业可以共同探索建设专业化运营团队,探索规则,摸底人才缺口,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同时借助AI技术,有效实现功率预测、电力市场交易水平的提高,提升电站收益。

在需求侧,多手段协同,逐步化解消纳难题。在短期,依托现有电网系统,通过输配电系统的改造升级,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友好性,缓解消纳压力;建立储能系统盈利体系;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从中长期来看,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光伏与储能成本下降、提高储能效率,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绿氢制取成本,同时推动绿氢项目规模化落地。

从国际看,全球光伏发电技术迭代不断,被弯道超车的风险始终存在。与会嘉宾认为,无论应对国际竞争,还是解决国内低水平同质化内敛式竞争,技术创新都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要持续加强光伏重点方向研发投入,统筹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大对光伏发电关键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加大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通过规模化应用提升先进技术应用水平和国产化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