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化 > 文化产业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将发布中法天文星(SVOM)首批科学成果

时间:2025-04-18 浏览: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4月24日将迎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在今日举办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刘云峰回答媒体提问并透露,今年“中国航天日”将发布中法联合研制的中法天文星(SVOM)首批科学成果,为全球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极端现象提供关键数据。嫦娥八号任务也将公布国际载荷合作清单,来自欧空局、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5个项目入选,涵盖月面机器人、月球车等前沿领域。同时,本次活动还将发布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遴选结果,进一步促进全球月球科学研究。

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的探索征程稳步推进。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载人航天任务刷新纪录,天舟七号、八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着力推动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公布,为国际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地球物理空间数据资源;中法天文卫星成功捕捉到多个伽马射线暴,将在空间天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梦苍穹的旅程永不停歇。2025年,中国航天任务更为繁重,航天工程任务密集实施,天问二号将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中国与欧洲合作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将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规律;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将择机发射,服务地震预测研究。 

据刘云峰介绍,今年的“中国航天日”除了召开中国航天大会,还将举办航天应对气侯变化会议,邀请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外宾参加,围绕当前气侯变化和双碳背景下空间技术设施需求、现状和发展,尤其是国际碳卫星研制、发射及应用发展前沿,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别的研讨,寻求气候变化卫星观测领域创新合作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砖国家及欧洲伙伴的合作。聚焦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继续推动“金砖遥感卫星星座”建设,促进灾害应急数据共享。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卫星服务、助力航天能力建设,推动农业、防灾、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使航天技术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内容综合自国家航天局新闻发布会实录/安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