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26组艺术家的36件作品,探讨了新时期数智赋能与艺术进阶的新范式,彰显出青年艺术家为愈放光芒的中国叙事体系构建所作出的传承与创新。
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以新媒体艺术为载体,以“数智赋能”为纽带,分“光晕变幻与代码赋魅”“数智进化与技术祛魅”与“算法虹吸与具身返魅”三个版块,通过跨区域、跨学科的互动交流,探讨了新时期数智赋能与艺术进阶的新范式,旨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圈辉映与跨圈并进,推动两大城市群的艺术创新与协同发展。
这些展览作品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闪烁,是青年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绽放,更是聚焦艺术与科技的深度对话,探索了新时期艺术教育、文化交流、技术实践的新样本。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何桂彦表示,纵观艺术发展史,科技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始终主导着艺术形态的演进逻辑,持续推动着艺术语言的范式转换。在数字化革命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艺术创作正经历着本体论层面的深刻变革:技术早已超越工具属性,转而成为重塑艺术本质的关键力量。本次展览就是一次生动的呈现。
本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芳说,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看似舍弃数字时代前夜的彼时灵韵,在遵从数据生存逻辑的法则里转以代码形塑数字光晕。从而,塑造出一种从解构到建构、从遮蔽到解蔽、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的返魅新可能,呈现出创作时空的赛博格化、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叙事结构的非线性化、传播介质的多媒体化以及接受群体的诸众化,彰显了青年艺术家为愈放光芒的中国叙事体系构建所作出的传承与创新,并探讨了新时期数智赋能与艺术进阶的新范式。
“数字化和智能化及产业化的前提,是具有自我意识、独立开发与应用能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数字艺术家应该更加具有问题意识,把内容放在首位,把生命体验放在首位,才有可能在无限扩展的技术领域重新为人类定位自身。让人欣喜的是,在本次展览中,不少艺术家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广东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美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车健全表示。
本次展览的展期将持续到明年1月19日,向公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