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列中欧班列从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一路向西,一趟趟跨境货车从霍尔果斯口岸快速通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日,参加2025上合组织国家媒体合作论坛的外国记者在新疆调研采访。新疆高水平对外开放给上合组织国家之间带来的商贸繁荣、发展机遇和民心交融,让大家印象深刻。
从“通道”到“枢纽”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机车穿梭,作业不歇。走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来到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一列列中欧班列向西而行,2天可抵达哈萨克斯坦,8天抵达俄罗斯,16天抵达荷兰。
不久前,乌鲁木齐海关、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改革在霍尔果斯口岸和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等地启动。这一改革,使进口货物通行时间从2至3天压缩至16个小时内,属地出口货物通行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1小时。
近年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加快打造以“多式联运”为特色的枢纽经济圈,采用“集拼集运”的物流组织模式,让中欧班列在乌鲁木齐由“过路”变为“集结”,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
近3年,新疆铁路口岸过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过货量达2865万吨,占新疆陆路口岸过货量的近七成,占全国铁路口岸过货量的1/3;通行中欧(中亚)班列1.6万列,占全国五成以上,新疆作为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我们看到了开放给新疆发展带来的变化。”尼泊尔外交官新闻网总编辑马亨德拉·苏贝迪表示。
从口岸贸易到产业融合
快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霍尔果斯,被誉为“千年驿站”。在这座历史悠久的边贸重镇,一座由第五代国门改造而成的国门文化展示馆讲述着丝绸之路跨越千年的故事,也诉说着开放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意义。
金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一家在霍尔果斯诞生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成立仅十几年,就成为辐射整个中亚地区的果蔬出口龙头企业之一。
“这些年,霍尔果斯口岸的快速发展为果蔬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金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成忠说,“过去,出口果蔬产品在口岸要等两三天才能通关,现在有了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中国的蔬菜水果一天内就能被摆上哈萨克斯坦的超市货架。”
口岸更畅通,带动一批出口型企业快速发展,也给新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走进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随处可见中哈两国的客商和来自各地的游客。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封关运营13年来,集聚起星级酒店、餐饮娱乐、商业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的近30个重点项目,成为中哈两国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随着霍尔果斯跨境物流车辆、国际自驾游及中亚国家用车维修需求与日俱增,跨境维修服务应运而生。在合作中心的跨境国际汽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汽车进行检查维修。作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去年出口汽车42.1万辆,同比增长38.6%。
“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发展令人惊叹。”参观完毕,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告诉记者,探究如何复制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成功经验,对在更多国家推广建设类似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到现代
以开放之姿加强文化交流
各类文创令人爱不释手,“馕咖啡”前排起长队,乐器摊摊主灵巧拨动都塔尔琴弦,欢快的旋律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入夜,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热闹起来,随处可见中外游客的身影。
“新疆的风景与歌舞,真是眼睛看不够、耳朵听不够。”伊朗细微新闻网总编辑阿巴斯·阿斯拉尼感慨。
新疆既有交河故城、克孜尔千佛洞等历史遗迹,也有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蒙古族江格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目前,新疆非遗名录达5000余项。
依托“文化润疆”工程,通过“数字丝绸之路”计划,新疆将艾德莱斯绸纹样、桑皮纸技艺等搬上国际云端展览,吸引了大批国外“粉丝”。
近年来,新疆积极组织赴世界各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一批展示新疆美食、美景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成为“爆款”。
据统计,2024年,新疆接待入境游客514.8万人次,同比增长46%。
“此次新疆之行,我看到了新疆的发展,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埃及《消息报》总编辑乌萨马·赛义德说。
从文明互鉴到命运与共,新疆正以文化之韵、开放之姿,书写丝绸之路上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刘志强、郑琪、王梓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