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网架升级,“紫菜之乡”添绿生“金”

吉康网

2025-08-14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南头村的海岸边,万根彩色玻璃钢插杆在海面上排列成整齐的矩阵,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粼粼波光。曾经,这片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海域,因传统毛竹养殖紫菜陷入“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局。

苍南县紫菜养殖有着50余年悠久历史,素有“中国紫菜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县紫菜养殖面积达6.16万亩,年产量稳定在3.8万吨,占全省紫菜总产量的30%,是全国重要的坛紫菜生产基地,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小面积试养到规模化发展,以毛竹为生长网架的传统紫菜模式面临发展瓶颈。“一根16米长的毛竹成本约130元,每年都要更换,插杆拔杆的人工成本也是养殖户很重的负担。”赤溪镇农业渔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美檀介绍,毛竹插杆养殖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毛竹在海水中浸泡易腐烂,使用周期仅一年,每年都需大量更换,每年大约要砍伐40万根毛竹用于养殖,这给自然资源带来极大压力。另一方面,毛竹养殖区域和规模受限,其抗风能力弱,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袭时,养殖区域常成片倒伏,让养殖户损失惨重,同时,毛竹还易腐烂使海水变得浑浊,滩涂淤塞发臭,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为破解这些难题,2022年以来,苍南县争取全省区域协调资金,投入1.7亿元,以“科技+生态”为突破口,全面推广玻璃钢插杆养殖技术,掀起了紫菜产业的“绿色革命”。

这种新型玻璃钢插杆优势显著,从使用年限看,它可使用8~10年,大大减少了更换频次;在成本方面,以前每根毛竹投入成本约130元,现在租用玻璃钢插杆每根仅100元,养殖户每亩能节省数百元。“去年台风过境,相比以前毛竹筏架被‘连根拔起’,玻璃钢插杆的稳固性更高,只有一些被风浪打歪了。经过原地调整,再割除一些受伤生病的紫菜,受损率控制在20%左右。”南行街村党总支书记林佳凯介绍,除了抗灾能力强,使用玻璃钢插杆后,紫菜单产也有提高,产量从原来的每排1500斤,增至每排1800~2000斤。

截至2024年底,苍南县玻璃钢插杆养殖面积已达2.1万亩,今年计划再推广7000亩以上,随着紫菜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升,目前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通过统一规划建设玻璃钢插杆养殖区租给养殖户的模式,项目涉及的14个村集体每年增收超50万元。如今,部分彩色玻璃钢插杆阵列成为热门旅游打卡点,推动了从单一养殖向“观光+体验+销售”的转型,养殖户家属摆摊增收,实现了从“卖紫菜”到“卖风景”的价值跃升。同时,在促进共同富裕上,项目年租金收入部分按比例统筹用于帮扶低收入农户,每年带动9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190多万元。

“我们还配套建设标准化育苗厂,今年计划在赤溪、大渔跟沿浦镇建设4个,从源头上保障紫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苍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紫菜玻璃钢插杆项目建设,以“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农旅融合”的模式,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苍南的碧海银滩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赵炜 见习记者 邵泉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