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约20万只白玉蟹陆续在苏浙沪市场上市。透过半透明的蟹壳,橙红色的蟹黄隐约可见。这些白白胖胖的螃蟹一经面世,就成为众多老饕争相询价选购的对象。
据上观新闻报道,白玉蟹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吴旭干教授团队历经8年多培育而成的大闸蟹家族新成员,这是白玉蟹的首个“量产”季。2016年,吴旭干团队分别在江苏兴化和上海崇明首次发现白壳蟹种,挑选到崇明科研基地进行养殖保种。经过多年攻关,团队锁定了白玉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并成功选育出白玉蟹新品系。经过连续四代选育,如今,这批白壳蟹开始逐渐走向消费者市场。
据解放日报报道,白玉蟹并非白化突变,也不是经过基因编辑的大闸蟹,它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但数量极其稀少。控制螃蟹外壳呈现白色的基因是隐性的,携带这种隐性基因的螃蟹数量较少,而且,即使父本、母本都携带这种隐性基因,生出白色蟹后代的概率只有1/4左右。
白玉蟹的白色蟹壳在自然环境中十分显眼,因此容易被天敌发现,存活长成的就更为少见了。在我国悠久的食蟹历史上,有关白玉蟹的记载在唐代便出现过,当时属于贡品范畴,其数量稀少而显得格外珍贵。
白玉蟹养成后规格与常见的大闸蟹并无二致,其通体洁白的原因是蟹壳中缺乏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即使煮熟后也不会像其他螃蟹一样变成红色。而蟹黄中的虾青素、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等含量,与正常绿壳蟹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同时,白玉蟹和普通螃蟹在可食率、可食组织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上都很接近。白玉蟹吃起来与同类区别不大,主要特点是味道有点甜。
白玉蟹的养殖与普通大闸蟹相似,对水温有一定要求,但可以通过调节水草等方式应对高温等不利条件。白玉蟹在9月到11月生长速度较快,大规格蟹的比例相对较高。
白玉蟹不仅外观独特,还十分具有市场潜力。白玉蟹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口感为主要卖点,面向中高端市场,售价会比常规品种偏高,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目前,围绕白玉蟹进行的包装设计、文化塑造、品牌定位等全产业链开发已逐渐展开,通过提升白玉蟹的颜值与商业价值,以适应市场需求。据解放日报报道,除了长三角地区,目前白玉蟹已在新疆、宁夏、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多个城市试养,养殖面积近1000亩。(文/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