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霜降节气至。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到来意味着天气开始变寒,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最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霜降的解释:“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
霜降三候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霜降到来,豺这类动物开始大量捕食,并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出来,如同祭祀一般。这既是对食物丰盈的庆祝,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
二候草木黄落: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树叶开始变黄并纷纷落下,大地披上一层金黄色的外衣,预示着生命力的暂时沉寂,为来年的新生积蓄力量。
三候蜇虫咸俯:到三候,许多昆虫身体蜷缩在土壤中进入冬眠状态,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蜇虫咸俯反映了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和生存智慧,也预示着自然界将进入一个沉寂而漫长的冬季。
霜降与农耕
霜降时节对农事指导具有一定意义,农谚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指如果在霜降时节看到霜冻,那么来年会是个丰收年,粮食会堆满仓库,通过观察霜冻情况来预测来年收成。“霜降前,薯刨完”“地瓜要坏,快切快晒”,霜降前要把红薯等薯类作物刨完,并切好晾晒完成,指导了农民在地瓜储存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并强调了霜降前完成薯类作物收获的重要性。
霜降节气是农耕活动的重要节点,它标志着秋季农作物的收获和冬季农作物的播种。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完成了秋季农作物的收获工作,并开始准备冬季农作物的播种工作,如小麦、油菜等耐寒作物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播种对象。此外,农民还会提前准备好土地整理、施肥和灌溉等工作,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霜降民俗
霜降节气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耕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霜降时节的柿子最甜,有些地区会有吃柿子的习俗。泉州老人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寄托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柿子的“柿”与“事”谐音,因此霜降吃柿子有“事事如意”“红红火火”的寓意,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或红薯,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以此辟凶迎祥。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萝卜”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所以山东人霜降时喜食萝卜。萝卜在中医上被认为有通气、消食、润肺等功效,霜降时节吃萝卜有助于调理身体,抵御寒冷。(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