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岁时记|立冬:天地始冻 万物收藏

楠佑新闻网

2024-12-02 来源:环球网

11月7日,立冬节气至。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启。随着立冬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寒风渐起,自然界万物开始收敛闭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严寒。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可见冬季是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季节。“立”是开始的意思,即表示冬季已正式到来。

立冬三候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立冬后气温持续走低,池塘、湖泊等自然界的水体逐渐结冰,这是冬季到来的直观体现。

二候地始冻:随着地面温度的降低,土壤开始冻结,变得坚硬,大地进入冬季休眠,为来年的春耕储备水分和养分。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野鸡,“蜃”为大蛤。古人认为,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浪漫想象,也寓意着生物在冬季的变迁与适应。

立冬与农耕

立冬时节,农耕活动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立冬是秋收冬藏的重要节点。此时,大部分地区已完成了秋季作物的收获,农民们开始忙着整理田地,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立冬也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检修农具、储备粮食和饲料的最佳时机。

农谚有云:“立冬种麦正当时。”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后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抢抓农时,进行小麦的播种与田间管理,以确保来年小麦的丰收。而在南方,虽然立冬时节气温相对较高,但农民们也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时开展冬季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工作。

立冬民俗

立冬不仅是农耕活动的重要节点,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北方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所以冬至吃饺子,寓意补补耳朵,以免在寒冷的冬天冻伤。饺子形似古代的元宝,因此又寓意着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在江南苏州地区,当地人对咸肉菜饭的热爱程度,仅次于端午节的粽子。立冬时节家家户户要吃咸肉菜饭,用霜打大青菜以及肥瘦兼有的咸肉,配苏州白米,美味又营养。

俗话说“秋收冬藏”,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精力的最佳时机,在有些地区将立冬称为“养冬”,通过进补调养来增强体质,以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