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洪水的危害有哪些?

4个回答

守候 2025-05-30 03:25:32
‍‍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往往分布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的洪水灾害也较严重。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水灾频发且影响范围较广泛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因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

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断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防洪设施标准偏低。低。除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标准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

‍‍
冰是睡着水 2025-04-27 17:23:54

1、导致人员伤亡

洪水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这是洪水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

2、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3、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

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病的慢性病增加发作机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iknow-pic.cdn.bcebos.com/9358d109b3de9c8239797d516281800a18d843d4"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358d109b3de9c8239797d516281800a18d843d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http://huyis.com/d/file/ask/society/natural/ktyae3e331z2263422634.png" target="_blank">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358d109b3de9c8239797d516281800a18d843d4"/>

扩展资料

洪水来临前的应对措施

1、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夏秋季降雨集中,洪涝灾害多发,受灾范围广,突发性强。夏秋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涝灾害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做好防灾准备,提前熟悉最佳撤离路线。

2、根据当地政府防汛预案,做好应对洪涝灾害准备。为了应对洪涝灾害,各地政府都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个人应通过政府网站或大众传播媒介提前熟悉本地区防汛方案和措施,包括隐患灾害点、紧急转移路线图、抗洪救灾机构联络方式等。

3、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家庭应自备简易救生器材,以备洪水来临来不及撤离时自救和互救使用。为了在发生洪涝灾害来不及撤离时自救互救使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应提前储备家用洪涝救生器材,如木盆等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必要时应提前购置救生衣、应急手电、帐篷等。

4、洪涝灾害撤离时应注意关掉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家庭煤气阀、电源开关等在洪涝灾害中易受外力影响,发生泄漏,易引起煤气爆炸、漏电等事故,应在撤离时及时关闭。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6%B4%AA%E6%B0%B4/19501?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洪水">百度百科-洪水

参考资料来源:/health.people.com.cn/n1/2016/0805/c398004-28614982.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洪水来临前应该准备什么?官方提醒做到这7条">人民网-洪水来临前应该准备什么?官方提醒做到这7条

浅唱那优伤 2025-04-11 01:31:57
‍‍

洪水一词本义即"共水"。"共"意为"一起"、"一同","水"指"水流"、"河流"。"共水"意为"多条水流汇合在一起"。因古代文字书写不方便,能省则省,故"洪水"可省写作"共水"。口语因汉语喜好偶音步的倾向而加一水字说成"洪水"。(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的数量减少,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的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直接原因,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又兴起了围湖建房,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的减少。

‍‍
做了别人的小三 2025-03-24 12:20:42
‍‍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等:(1)暴雨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暴雨对社会的生产、生活是否造成灾害,则取决于社会经济,人口,防灾抗灾能力等诸多因素,因而暴雨灾害的发生不仅有其自然的原因,而且有其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能够产生洪涝灾害的暴雨被称为致洪暴雨,这是防灾减灾部门最为关心的。(2)天气和气候因素是引发暴雨的直接原因。当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既有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对暴雨形成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高原和山地由于其阻挡作用,常常会形成绕流和爬流等,易于引发暴雨。同时,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一般来说地面坡度较大,沿河多为阶梯台地,排水条件较好,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然而,如果遇到高强度,大范围的暴雨,尤其是持续性大暴雨,就容易发生大水没城的严重灾害。并且,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区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增长迅速,与水争地的情况日益严重,加重了这些地区的暴雨灾害脆弱性。平原地区由于其地势平坦,面积辽阔,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主的山地灾害,而以漫渍型的涝灾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