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1个回答

经得住引诱 2025-07-06 21:19:12
一、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地多为高山深沟、陡峭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具体来说,地形要具备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的特点,同时也要有利于泥石流流动的条件。泥石流形成区通常具有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
2、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组成、结构和补给方式等。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往往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这些地段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和强大的动能优势。
3、气象水文条件: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流水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现象。此外,气温的高低和变化,以及长时间的高温干燥等气象条件,也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从而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二、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治理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地论治,因害设防和就地取材。工程措施可分为治水工程、治土工程、排导工程、拦蓄工程和农田工程。
2、生物措施:在城区后山流域的水源区,采用封山护林育草,涵养水源,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森林,保护、发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同时,还可以采取冲沟沟头防护、沟内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还林等措施。
3、农业措施:农业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等高耕作、滑坡体上水田变旱地、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等。具体来说,城区后山区域主要是对大量的坡耕地进行改造,陡坡退耕还林,缓坡地等高耕作。
4、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措施:开展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划分出危险区与安全区,避开在危险区建设。建立泥石流预警站(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在危险地段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同时,建立反应快速、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救灾抢险系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