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2个回答

发酵菂爱情 2025-08-04 10:11:29

      读者朋友好!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可是应知应会的哟——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哪四个?

      对了,第一个就是清明节,其他三个分别是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


    好了,下面就说一下清明节的故事。

      说到清明节的故事,我们头脑里应该一下子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介子推。故事是这样的——

      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害死了太子申生,又要害其他几位公子。大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一批人逃亡国外,介子推也在其中。他们的流亡生活非常艰苦。介子推为了救重耳,还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执政了,成为了晋文公。晋文公对那些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就派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去搜索,可还是没有找到。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当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两人已经被大火烧死了,死时还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晋文公在介子推身后的柳树洞里,意外发现一首血诗。

      诗是这样写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速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下面就要说到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来历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每年都要禁忌烟火,只能吃寒食。于是,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就被定为寒食节了。


      到了第二年,晋文公带着群臣到山上去祭奠介子推,只见那棵被烧焦的大柳树竟活过来了。晋文公就把复活的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最后说一下清明插柳习俗的由来。

      后来,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衣放在身边,作为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五霸之一,成为有名的晋文公。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对介子推非常感激。为此,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过节之时,人们喜爱清明柳,有的用柳条儿编帽戴,有的把柳条带回家插在门头,有的把柳枝插在门前沟边。谁知清明柳挨土就生根,迎风长枝权,插在哪里,活在哪里,年年行祭,年年插柳,没几年,绵山柳满坡,村村柳成荫。清明节戴柳插柳的风俗代代相传,直到如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过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归咎 2025-07-16 23:39:57
清明节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节日。
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根据西周时期的文献《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代文献《汉书·严延年传》就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扫祖坟。扫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宫廷到民间都要在这期间祭拜先人,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