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清明节读清明诗

1个回答

回忆如烟烟如梦 2025-08-02 18:57:37

清明节读清明诗札记

今日清明,恰读两首清明诗,分别是高翥的《清明》和黄庭坚的《清明》,两诗均选自《千家诗》,且前后相邻。借此机会,对两首诗进行一番品读与札记。

一、高翥《清明》

高翥的《清明》一诗,以其流畅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祭扫景象:

  • 首联:“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开篇即点明主题,清明时节,南北山头遍布墓田,人们纷纷祭扫,场景热闹而庄重。
  • 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此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将祭扫时焚烧的纸钱化作白蝴蝶飞舞,以及人们因思念亲人而流的泪水染红了杜鹃花,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 颈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此联则通过对比,展现了白天祭扫的肃穆与夜晚家庭生活的温馨。日落时分,狐狸在墓冢上安眠,而夜晚归家的儿女则在灯前欢笑,这种对比既体现了生命的轮回,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 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尾联以旷达之语作结,表达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种旷达之中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哀,因为无论人们如何怀念逝者,他们都无法再享受到人间的美酒与欢乐。

然而,对于此诗,虽有其流畅自然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日落狐狸眠冢上”一句,虽形象生动,但略显油滑,迎合了流俗所好。而“一滴何曾到九泉”一句,则故作旷达,未能翻出新意。

二、黄庭坚《清明》

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则以其独特的江西诗派风格,展现了清明时节的另一番景象:

  •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开篇即对比鲜明,清明佳节,桃李花开,生机勃勃,而野田荒冢则只生愁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此联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清明时节的氛围。雷声轰鸣,惊动了天地间的龙蛇;雨水充沛,使得郊原上的草木变得柔软而生机勃勃。
  •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此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齐人乞食祭余而骄其妾妇的故事,二是介子推甘愿焚死而不受封赏的事迹。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高洁品质的赞美。
  •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尾联则以议论作结,提出了一个千古难题:贤愚千载之后,谁又能分得清呢?最终,他们都化作了满眼蓬蒿中的一丘黄土。这种议论既深刻又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

然而,对于此诗,虽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颈联的两个典故运用得较为生硬,未能很好地融入全诗之中,显得有些自说自话、不知所云。而尾联的议论也略显消极和悲观。

三、总结

两首清明诗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高翥的《清明》以其流畅自然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祭扫景象;而黄庭坚的《清明》则以其独特的江西诗派风格和深刻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洞察。然而,无论是哪一首诗,都未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期待。或许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既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也能让我们在品味中发现其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