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清明节并非因汉朝名将介子推而产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由来的正确解释及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清扫、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扫墓时,人们会除去杂草,修整墓碑,然后在墓前摆上香烛、花果、纸钱等祭品,向祖先敬献酒水,磕头致敬。
祭祖:除了扫墓外,祭祖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人们会在家里或寺庙里设立神位或牌位,上面写着祖先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然后在神位前摆上香烛、花果、纸钱等祭品,向祖先敬献酒水,磕头致敬,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踏青:踏青是春天郊游的一种活动。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扶老携幼,到郊外远足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综上所述,清明节并非因汉朝名将介子推而产生,而是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习俗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