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个回答

做我的梦里花 2025-08-11 22:34:11
重阳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落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这一天,民间有登高远眺、设宴款待亲朋好友、赏菊品酒、遍插茱萸等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仍然盛行不衰,增添了节日的魅力。
1. 吃重阳糕
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在一些地方,由于地形多平原,无山可登,人们便用吃糕来代替登高,以示对传统习俗的遵循。重阳糕的种类繁多,制作方法各异,有的地方所做的重阳糕讲究层次感,形制为九层,上面还要塑两只羊,以寓“重阳(羊)”之意。糕面上还会插上小旗,象征着茱萸,寓意着驱邪避霉。有的家庭还把重阳糕放在孩子的额头上,祈愿孩子百事顺利,步步高升。
2. 登高望远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因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地方,人们可以选择攀登山峰或高塔,欣赏山上的红叶和野花,同时享受野餐之乐,将登高与聚会相结合,使之更具吸引力。据北宋的《长安志》记载,古代重阳节,人们会攀登长安附近的小高台,以此庆祝重阳,由此产生了“登高”的说法。
3. 祭拜祖先
在重阳节,祭拜祖先是广东地区的俗称“拜太公山”。全家族的成员都会参与其中。重阳节的祭祖活动,是对作物丰收后对祖先恩赐的感谢,并祈求祖先的庇护,因此,祭祖的气氛通常是欢乐而轻松的,没有过于悲伤的情感。祭祖时,人们会按照规矩依次拜祭大众祖公、分房祖公,最后是自家先人。无论家族成员是否已迁移居住,全村人都会共同拜祭太祖公。祭祖的供品包括猪肉、公鸡、糕点、水果、茶、酒、衣草、冥币、纸扎制品和香烛等。
4. 赏菊
菊花是秋季开放的花卉,因其不畏寒霜而被誉为花中君子,象征着高洁和傲岸。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使菊花被封为“花中隐士”。赏菊、咏菊已成为重阳节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重要活动,菊花缺席,重阳节便显得不完整。
5. 晒秋
重阳节也是收获的季节。由于此时收获集中,南方许多家庭会在窗台或屋顶晾晒农作物。登高远望,整个村庄几乎被粮食覆盖,这就是所谓的“晒秋”。在江西婺源,每年九月九日都会举办盛大的“晒秋节”,家家户户摆出五颜六色的农作物,整个乡村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6.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特意为第二年准备的。九月九日,人们会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些嫩绿的枝叶,混入酿酒的粮食中,一同发酵,待到第二年重阳节时饮用。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佳节期间,秋高气爽,菊花盛开,人们在窗前篱下,品尝美酒,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饮酒赏菊,吟诗作赋,留下了不少佳作。菊花酒被视为重阳节必备之饮,是祈福去邪的“吉祥酒”。
7. 放纸鸢
放纸鸢是惠州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这一习俗,在惠州流传的民谣以及光绪《惠州府志》中都有记载。纸鸢即是现代的风筝。风筝在五代以前多被称为“纸鸢”,南方则多称“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明显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带有“南北融合”的特点。惠州民间的纸鹞,多为四方形,带尾巴,形状与民间贴的门神、神位相似,疑为神态风筝的简化形式。
九月九,时重阳,插茱萸思念长;赏菊花,登高望,抒胸臆喜洋洋;斜阳里,雁成行,佳音频传福无疆;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