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不做又不安心? 总是会遇到一些护子心切的父母,举凡自费检查、终身保险、脐带血…等等,只要是听起来对孩子有益处的,都会想尽办法要替孩子做。因为怕不早点知道宝宝有些什么特殊疾病,将会错失治疗的时机,于是乎造就了各大医疗院所努力推行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包括:心脏、脑部、腹部和肾脏超音波等,这些家长都希望最好帮宝宝从头到脚全部仔仔细细扫过一遍,医院也就顺水推舟发展各项自费检查项目,最后果真「做」出不少问题出来!
何必花钱庸人自扰 但这几年下来,许登钦医师个人的经验与感想是:「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实在只是徒增家长的焦虑与浪费健保医疗资源而己。虽然自费超音波检查确实会检查出一些预期之外的比较有意义的结果,但这些例子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少数的案例,只要透过小儿科医师日后门诊与健检的细心诊察,也都可以发现得出来。
自费超音波检查的结果其实大部份都是正常的东西,因为家长对这些诊断的不明了,以及被陌生的医学名词吓到,反而造成大多数家长的恐慌,还真是不值得啊!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其实正常」的检查结果 许登钦医师就将一些常见的「其实是正常的」检查结果条列给大家作参考:
◆心脏超音波-开放性卵圆孔 如果是在出生不久就做心脏超音波检查的话,几乎100%会看到这个洞。卵圆孔是胎儿心脏血液循环一个重要结构,它其实是一片可以往左心房打开的单向薄膜,负责作为胎儿血流由右心房往左心房流通的一个管道,在娘胎里面是维持生命必要的构造。出生后当左心压力渐增,就会把这片薄膜往右压贴在左右心房中问的墙壁上,因此渐渐地这个孔就密合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组织,并不是左右心房中间的墙壁上有个破洞,它与心房中膈缺损的道理完全不同。如果宝宝在出生3天内就做此检查,当然会看到这片薄膜还没有完全密合,因为卵圆孔结构上要完全密合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啊!如果依此结果告诉父母小孩心脏有个破洞,那就真的言过其实了!
但一般父母哪懂得这些,妈妈刚生完宝宝,伤口还在痛呢,听到诊断以为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真的会令妈妈难过地哭出来!接着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健保去追踪这个正常的洞,直到它完全密合,实在是浪费医疗资源啊!
很多家长想要给孩子买保险,却因为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做了这个超音波,看到了一个洞,保险公司就拒保了,接着又是与保险公司一段永无止境的周旋,真是很辛苦啊!
◆脑部超音波-管室膜下小水泡 脑部管室膜下小水泡,这其实也很常见,约2〜3成新生儿会看到,大多在6个月内会消失,原因目前医学界也还在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日后完全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及脑部发展。
◆腹部超音波-肾盂扩张 肾盂是肾脏收集尿液的蓄水池,往下就是输尿管下水道,因为小娃娃的身体很短,输尿管相对较长,因此下水道受挤压之后使蓄水池的水位稍高,这就是所谓的肾盂扩张,肾盂扩张在宝宝长高之后就会自动消失,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有病,更不是肾水肿喔!
一般肾盂扩张的大小在8mm以下大多是正常,只要半年后再追踪就可以了,除非在追踪等待它缩小的过程中,小朋友曾发生尿路感染,那就要积极去寻找肾盂扩张有没有别的原因,例如:输尿阻塞或是输尿管逆流的情形。
大多数宝宝做出来都是8mm以下的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必太过担心。不过如果第一次做出来就超过8mm,或是愈追踪愈大,就要进一步详细检查罗!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定期产检别担心 看了这么多年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的经验,当然有时候会找出预期之外的结果,例如:心室中膈缺损、全肺静脉血回流异常、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上出血、胆道异常、肾上腺肿瘤、多囊肾、或是只有一个肾脏…等等,但毕竟这是少数中的少数。因此许登钦医师建议,如果以下各点都有做到的话,就可以不必再做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了。
*定期的产检。
*妇产科医师已帮胎儿做过详细的检查。
*怀孕过程正常。
*生产过程顺利。
因为要是有问题,妇产科医师早就已经发现了。如果上述各点中曾有过状况,或真的有疑虑,但宝宝并没有什么症状的话,那就请先办好保险事宜(如果想替宝宝投保的话),再去做这些检查,以免保险公司因为上述的检查诊断又请你加做追踪检查,甚或拒保,这样只是增加麻烦及医疗浪费。如果宝宝出生后已经有某些症状,放心!小儿科医师一定会替你发现,并做仔细的检查。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如果吃药没必要,干麻看医生? 的确,孩子感冒的时候,有没有看医生,吃不吃药,对孩子的病程进展和康复时间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看医生的目的是在于「确立诊断」以及「检查有无并发症」。
经过诊察,如果孩子的状况是稳定的,就可以安心在家好好观察小朋友的病情变化,这是家长应尽到的责任,因为儿童感染症大多是病毒感染,它有一定的病程,并不会因为吃了药而改变或缩短,不是早一点吃药它就早一点好,也不是吃了药就保证病情不会有变化。
若家长抱持的心态是:「我就是不懂,都交给医生了,你要把它看好,我3天后回诊就应该要好了」,习惯性地用一般消费型态来看待就医这件事的话,只会迫使医师将所有描述过小朋友的症状都各配一种药,甚至在预期孩子若需要时才会使用的抗生素也先开给孩子,但明明还不到必定使用的程度。结果只有徒增喂药的辛苦,和孩子身体的负担而已。
抗生素不是万灵丹 首先大家要先有的概念是,抗生素不是万灵丹,真正诊断有细菌感染时才能使用抗生素,有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则要用得早、用得好、用得够。其实第一线的抗生素,用在治疗细菌性中耳炎、鼻窦炎、肺炎,这些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菌种,用于大约7成以上的常见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菌种都会有效!所以开抗生素的时候,实在不应该一下子就跳到后线的药物,除非孩子病情很严重或年纪很小。
但医师若为了打造好口碑,迎合家长们「神医有神药」的迷思,就习惯直接使用后线药物,甚至叫家长自费购买「比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起来确实几乎百分之百都好了,但长久下来一定会在孩子身上养出更多抗药性菌株,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用抗生素一定要从第一线开始,愈简单愈好。你或许要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好一点的药」,还要先试试「最普通的药」呢?前面我有提过,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护孩子,如果用第一线药物就有效的话,就不应该一开始就跳到第二线药物,否则长期下来孩子只能使用越来越后线的药物了,而且细菌突变速度永远比新药研发速度快,未来恐将面临无药可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