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很蓝袄
2025-07-17 01:24:58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下是关于细菌性痢疾的详细解答: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带菌者。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蝇传播,尤其是食物及水被污染后可引起暴发流行。
易感人群:
-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感染机会更多。
- 病后不产生稳定持久的免疫力,且各菌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故容易再次感染。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到7天。
- 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重症患者有严重腹泻,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严重症状。
临床分型:
- 急性菌痢: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 慢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分为慢性隐伏型、慢性迁延型和慢性型急性发作。
治疗:
- 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除一般治疗外,可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作病原治疗。
- 中毒性痢疾应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抗休克、冬眠药物和脱水药的应用等。
- 慢性菌痢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
预防:
- 消灭传染源:治愈患者,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并予以治疗。
- 切断传播途径: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
- 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口服菌痢活疫苗等方式,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的侵袭。